美国总统拜登退出竞选连任后,他指定由副总统贺锦丽接班,这马上让人联想到贺锦丽的老公任德龙合伙的欧华律师事务所,几乎专做中国大陆的生意,还聘用中国政委当顾问,与中方关系密切。这可能会影响到贺锦丽对中国政策的走向。

其实,拜登2020年跟川普竞选时,也曾被认为会是亲中的总统,但他当选后并没有修正川普对中国大打贸易战的政策,反而是以联盟的手段围堵大陆,所以美国总统个人的行为与意识形态,并无法影响到整个美国的政策,贺锦丽当然也不可能因为丈夫跟中国有生意往来,就改变拜登反中的政策。

美国对中国政策一直有他们的逻辑存在,过去为了联中抗苏,所以从尼克森总统开始就採取亲中政策。2000年左右一股以经济发展促成大陆民主化的期望,让美国更加亲近中国,甚至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成中国经济的大发展。

但是,在欧巴马执政后期,美国认为中国并没有顺着美国的逻辑思维发展,反而有愈加威权的状况,于是华府就逐渐出现一股「重返亚州」的反中热潮。一直到川普上任,他认为中国抢走美国的市场与工作,因此从2017年开始把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并祭出贸易战策略,让美中关系急转直下。

拜登对中国政策还是循着川普的思路前进,採取竞争、对抗与合作三管齐下的策略。尤其是俄乌战争之后,华府对中国更产生敌意,「抗中观」几乎成为华府对中国思维的主流意识。

事实上,「抗中观」并非单独出现,从冷战开始,美国围堵政策就是围绕着「抗苏观」所生成,围堵战略的设计者肯楠也是从美国的「抗苏观」建构出来。如今苏联虽然垮台,但俄罗斯总统普丁的执政风格仍然不出苏联时期的对外扩张手段,所以美国的「抗苏观」还是像幽灵一样飘盪在华府天空。

在俄乌战争之后,「抗苏观」扩展成「抗中观」,这也是美国政客不断提出各种抗中议题为难中国的原因。在这种氛围之下,贺锦丽当然也摆脱不了这种意识的影响。

美国学者韦德宁就认为,贺锦丽会继续推行「小院高墙」政策,限制新兴技术进入中国。因此,如果贺锦丽当选,她很大程度上会与民主党目前对中国的立场一致,对中政策不会有大的变化。最可能的情况还是会依循拜登的对中政策,以符合华府「抗中观」的主流意识。

所以,一些认为贺锦丽对中政策可能受到她先生与中国做生意的影响,恐怕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美国当前的「抗中观」,还是会成为困住贺锦丽对大陆政策的裹脚布。(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理事长、教授)

#华府对 #裹脚布 #拜登 #美国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