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三中全会并未释出支持房地产、挹注市场流动性、刺激内需消费等救经济短期措施,因而引起西方与部分台湾媒体的批评,认为三中报告过于空泛、流于口号,迴避经济陷入困境的事实。但中共三中全会的定位,并非解决短期经济问题,而是针对中长期经济政策与发展路线,制定并确立方向。
三中全会 全方位的改革
正如同1978年11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为首的领导班底决定停止阶级斗争,引入市场经济、全面启动改革开放,终于推动大陆摆脱共产主义生产低落噩梦,迎来40年经济起飞。20届三中全会有同样的意味,不仅在经济转型升级上确定「高质量发展」、「高科技全面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等路线,还将在社会与政治层面推动城乡融合、全过程民主与法治建设等政策,堪称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
大陆经济经过40年高速发展,生产要素价格早已不再低廉,亟需转型升级,尤其面临不确定的外部情势,改革不仅必要,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手段。换言之,大陆内需深陷房地产泥淖,外部又有美国经贸制裁压力,经济、社会、政治体制必须改革。
大陆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经济数字,第二季经济成长率从第一季5.3%下滑到4.7%,不但低于市场预期的5.1%,更是近5季最糟数字。关键就是房地产持续低迷与内需消费不振,加上与美欧之间的贸易摩擦激化,都深刻影响经济表现。
以房地产为例,6月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年减10.1%,连续衰退27个月,也创下4年多新低;商品房销售额年减率更是高达25%,衰退幅度是前者的两倍以上。无论从供给端或需求端,大陆房市表现未见起色,更不用说,近期美欧纷纷对大陆出口电动车及部分战略物资加徵关税,甚至连巴西、印尼及加拿大等国也对中国启动反倾销调查,这无疑都会加剧大陆出口的外部压力。这些都不是短期病兆,而是中长期结构性问题。为因应这些已发生或未来即将发生的衝击,以改革找回经济增长动能,已是北京不能逃避的选项。
三中全会最后释出的会议报告全文中,并未针对房地产问题提出对策,但从几个重要改革项目,如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下的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制度改革,或是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下的住房制度改革,都可以看出设计目的,就是要化解长期房地产风险。
坚持开放 基本国策不变
除此之外,针对外部贸易摩擦,这次会议报告再度强调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变,甚至预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来缓解未来贸易争端加剧的可能衝击。另一方面,藉由扩大开放,也可促进内部结构性改革,加快建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种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的模式,早于1978年邓小平决定开启市场经济新篇章后,就已成功证明可长期推动大陆经济前行,也是大陆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底气所在。
凡此种种,都代表着此次三中全会作成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对于中长期大陆经济走向,意义着实重大。不过,必须提醒的是,在这次三中全会中,儘管一样主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强调公有及私有经济共存的必要性,但同时也新增政府对经济要「放得活」、「管得住」的论述,突出政府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地位。
突出政府角色与地位,对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举国体制的大陆来说,没有调整改变的空间,但中共体制有其弹性,过去5年政府的手极其强大,市场的手大幅萎缩,导致投资却步,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大纛下,市场的手在政府监督下可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大陆经济短期面临强大的逆风,随着三中全会定调改革开放与科技创新方针,依中共1978年决定引入市场经济以来所展现的施政效能,一定能迎来曙光。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