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凯米颱风侵台,豪雨不断,对台湾造成不少伤害,除重创高雄市成水乡泽国外,各县市山区道路受害最为严重,不少道路或桥梁又再度毁损,对于减灾防灾,不少人士认为「海绵城市」可以解决极端气候带来的暴雨洪水问题,拚命地兴建人工蓄洪池,但依然淹水,个人从城市规划学习者来看,城市发展早年会淹水是排水设施不足造成,近十多年来淹水则多半是人类过度与不当开发所形成,「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可纾解一些强降雨的问题,但过度与不当开发若碰上极端降雨还是会失灵。
城市本身有许多低洼地区、湿地、水塘,这些地形地貌本身就是天然的蓄水设施,但城市经营者与开发商往往无知的将这些地区填平开发,让原本天然蓄洪功能消失,风调雨顺承平时代,城市样貌大改变,往往成为政治人物炫耀的政绩,这些政绩背后往往是牺牲许多天然的排水与蓄水地区,这也就是两岸许多城市的地区经常逢雨便积水的原因,因此荷兰政府提出还地与海、还地与水,与水共生就是这个道理,海绵城市是当中一项措施,真正要避免水患的核心是避免过度与不当开发。
莫拉克风灾带来的水患从河川上游地区的土石流灭村到中下游城乡地区水乡泽国,对台湾中南部民眾真是一场噩梦,面对极端气候噩梦会不会再现,没有人可以说得准,2017年莫拉克风灾重建完工明霸克露新桥,88风灾届满12年前夕又被强降雨的山洪冲垮,修好的便桥又因豪雨再度冲毁,或许也在提醒我们要用不一样的重建施工方法来解决台湾许多地区公路逢大雨必断线的困境。
苏花改与南迴公路的改善工程方案或许提供我们新的答案,将易坍地区採隧道方式处理,但重点在我们政府要不要落实对山区避免过度与不当开发,还地与山林,做好水土保持,否则再多的建设,恐怕会让老天爷一次回收,不断重建会形成永远填不完的财政大窟窿。
而对于市区不要再兴建蓄洪池,进行区段徵收或市地重划土地开发,让原先一些埤塘行水区消失或缩小,高雄盖了25座蓄洪池照样淹水就是明证,目前台湾人口已朝向减少趋势,不需要继续开发土地供应建商盖新社区,让建商藉由都市更新在旧市区取得土地,就会让城市不致盲目扩大,加重政府更多财力投入新社区基础建设。(作者为大学退休教师)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