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民党立委翁晓玲被绿营及其侧翼在网路上霸凌,只因为她在微信发文称「麟洋配」是「中国人的骄傲」,而此事件也再度燃起国内认同问题的争议。
所谓的认同问题,乃产生于一种感受与认知,其中包括各种文化标识:种族、语言、宗教及生活习惯等,此可称为文化认同或民族组成的原生因素;进而,群体经由共同的歷史经验而形成持续共同生活的意愿,此可称为民族与国家认同的建构因素。
而与两岸比较有关的,则正是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自2016年至今,两岸关系急冻,台湾自主浪潮高涨,自然强化了台湾人的政治认同与台独文化的发展,再加上政治人物的炒作,这两种认同形成了一种辩证的共生关系,将会更加深化两岸的隔阂与对峙。
过去20多年以来,台湾的认同问题产生了相当的变化。依照政大选研中心的资料,早在1995年,中国人与台湾人两种认同就产生死亡交叉,随即台湾人的认同从17.6%一路攀升至今年6月的64.3%,而中国人的认同自25.5%一路下降到2.2%,而两者皆是的比例则自46.4%降至30.4%。
但上述问卷中所谓的认同,乃将政治与文化等因素混为一谈。若将两者分开,也不要与台湾认同并列,只问是否属于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其比例过半。
台湾人是否是中国人的议论乃展现为台湾史观与中原史观的对抗,绿营将台湾史置于东亚乃至世界史的范畴,以便脱离中国。这与韩国及越南脱离中国的路径相似,这两国甚已更改语文,歷史的论述更不必提,甚至将中国描绘成文化霸权。目前赖清德也正走上此路,比如以所谓的「台湾台语」来取代闽南语,但仍面临相当的困难性。
难道「大陆的中国人」真的是外国人吗?这当然不能成立,因为依宪法规定,两岸不是两国,否则就应该废了陆委会,况且我们在文化上又十分接近。
因此,若以先分再合的方式来处理政治与文化两个认同的问题,将是一种尝试。比如我们认同的内涵可以是「政治的中华民国,文化的中华民族」,亦可称为「政治的台湾人,文化的中国人」,政治上我们「事实」认同在台湾的中华民国,而「文化的中国人」当是指中华民族。进一步来说,这个概念就可以综合为「台湾的中国人」,来取代「台湾人」与「中国人」的对立,亦可与大陆或香港的中国人相区隔,而「台湾的中国人」是否将可成为当前两岸与台湾内部的一种妥协?值得思考。(作者为亚太综合研究院院长)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