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俪玲小檔案
王俪玲小檔案

你帮自己做好退休规划了吗?随着人们越来越长寿,做好全方位的退休计画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而准备退休金时还必须考量寿命延长、健康医疗、通膨、投资等4大风险,对此,国立政治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王俪玲提出应对之道,同时强调一定要做好长期投资规划。

抗通膨、迎长寿

退休金准备多少钱才够?

很多人从30岁开始就提早为退休金做准备,王俪玲认为,一般人退休后大约还有25年的生活要过,其中通膨与投资风险是现代人面对退休准备的最大挑战,王俪玲也提到,调查指出,台湾人2020年需要准备的退休为1,000万元,但受到通膨影响,导致物价抬升,退休后的购买力可能因此下降,举例而言,若以通膨率2%计算,购买力20年后将降至60%;达3%时,购买力将下滑至50%,相当于1,000万元的存款在20年后的购买力只剩下500万至600万元,因此必须准备1.3至1.5倍的退休金来因应,现在必须准备1,400万元才足够。

长期投资才能抗通膨

专家:别把钱全部存定存

而投资方面,王俪玲则提醒务必以长期投资为优先考量,长期投资必须定期定额投入资本,股价下跌时反而更要加码,以平摊成本,通常6年下来,投报率平均可至6%以上,甚至有机会达到10%,比短期投资追高杀低的收益更高,也更有助对抗通膨与长寿风险。

她也提醒,到退休前可以投资固定收益类的商品为主,早期股票多买一点,晚期则债券占比多一点,达到早期增值、晚期保值的效果,但千万不要将所有资产都存入定存或买股票。

长寿风险提升

保险足够保障晚年生活吗?

除了资产配置,拟定退休计画时,还必须考量许多「隐形成本」。王俪玲表示,以往退休后平均还剩下25年寿命,但随着医疗进步、寿命延长,现在至少要做足退休后还有25年以上寿命的准备,因此购买年金保险是应对长寿风险的最佳选择。

为何保险也是退休计画的重要一环?王俪玲解释,医疗与健康照护和长寿议题息息相关,很多人年老后与慢性病共处,甚至面临癌症、失智等问题,此时手头如果没有保险的辅助,就只能动用退休金来支付所有医药费,最后导致退休金不足。当不健康余命长达8至10年时,至少要额外准备600万元来应付医疗开销,退休前应做好保单健检,确保自己晚年生活有足够保障。

二度就业成趋势?

传承经验兼赚退休金

王俪玲指出,针对重返职场的中高龄二度就业人士,这些长者传承经验的同时,也能为自己累积更多退休准备金,创造双赢局面。不过王俪玲再次强调,资产绝对不要置放在银行存台币定存,可以选择投资外币或是债券,过低的投报率不足以因应未来的长寿与通膨风险,一定要做好长期投资的资产配置规划,且投报率至少要维持3%以上,为自己打造更安稳的退休生活。

#保险 #长寿 #通膨 #准备 #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