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转机,就藏在习以为常的事物里。从个人幸福到社会议题,当现状变得沉闷黯淡,往往是习惯化让坏事不断,让好事埋没,只有「去习惯化」才能走出新局。
柯文哲假帐争议延烧,爆出承办选前造势活动的时乐、尼奥公司宣称未收到申报款项,3笔加起来916万4311元。柯文哲表示所有支出都有凭证,钱没有跑到任何个人的口袋!只是帐务便宜行事造成,一切都是会计师的错。北检已主动分他字案调查,这对向来标榜清廉与公开透明的民眾党,形同是政治生命大挑战。难道这可以只定调是低级错误,不是对坏事的一再容忍?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与自身内建的倾向共处,却毫不知觉它影响我们多大?哈佛法学教授桑思坦和MIT认知神经科学教授沙罗特深入研究这些现象,写下了《我们为什么对好事麻木、对坏事容忍?:习惯化如何左右人生》一书,告诉我们欢愉来自于欲望不完全和间歇性的满足。这代表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包括美食、性爱、汽车、财富等,如果你偶尔经歷它们,就会引发一阵欢愉。可是一旦那些经歷变得频繁,或每天经歷,你就不再欢愉,取而代之的是舒适感,不论好事或坏事就这样容忍继续下去。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曾经让我们兴奋的事物,最后成了生活里习以为常的摆设;短暂的恋情比长达十年的感情更让人回味。我们一旦接受看似微不足道的坏事,对坏事的容忍度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放大;每安然度过一个小风险,就会让我们去冒更大的风险。
庞氏骗局的首脑伯纳德‧麦道夫说过,「我一开始只拿几百几千,对此感到安心自在,但在我意识到之前,它已经像滚雪球一样变成了巨大的数目。」我们只要每个行为都只比上一个糟糕一点点,最终就会做出多么可怕的事!
我们要继续对好事麻木、对坏事容忍?教育部预告修正《闽南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规费收费标准》,要将「闽南语」更名为「台湾台语」。总统府资政、国策顾问名单惹出争议,反对党轰「国家即赖家」,连98岁的亲舅舅都聘。人类文明的进展,仰赖于去习惯化来打破多数人的盲点,像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专制暴政等,都不该存在。当有愈多人倡导去习惯化、不再容忍,就能大幅扩展人类全体的界限,原本看似遥不可及的疯狂目标,最后也会落在可能实现的范围内。反之一再突破道德底线,甚至侵犯法律,那社会将堕落下去、一再沉沦!(作者为台北市出版公会理事长)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