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慧(AI)之代表性企业-辉达(NVIDIA)近日股价大起大落,关于AI是否泡沫化的议题不断发酵。AI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改变着各行业,从跨国企业到初创公司,无不受到深刻影响。然而,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AI创新的机会不在于开发那些动辄数百亿元耗资的大型模型,而是在于如何利用现有技术,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开发创新解决方案,融入人们的生活。以下提出三大原则与代表案例。
■创新的核心在满足需求 而非追求技术领先
第一,聚焦需求:创新始终应该以解决用户的需求为核心,而非追求科技领先。笔者最近买了一个儿童AI玩具,就充分说明了此原则。Haivivi公司推出的BubblePal是基于AI内容生成技术的玩偶小项炼坠饰,能赋予各种娃娃「生命」,从米老鼠、Elsa公主到孙悟空等。让玩偶戴上此项炼后,就能让他们化身此角色与孩童对谈,可讲故事、回答问题,并不断学习和适应孩子的需求。AI记住孩童的名字、生日与习惯等都是基本的,还能经父母设定后,去指引、分析对谈,不仅满足孩子陪伴、游戏需求,也促进父母对孩童的了解。BubblePal展示了快速应用现有技术,进行商业模式与产品创新,解决顾客具体痛点,就能找到市场突破口。
第二,场景选择:反诈骗AI的案例就展示了如何利用技术去解决特定场景中的问题。Jolly Roger和Apate等公司利用AI技术开发了「受害者AI」,这些AI角色能够编故事,与电信诈骗者进行冗长的对话,消耗诈骗者的资源,并保护潜在受害者。同时,这些AI还能从与诈骗者的对话中收集有用的信息,帮助企业和政府机构更好地应对诈骗行为。这案例凸显了企业在选择AI创新场景时应该注意的两个要点:首先,应用场景应该是具体且可落地的,也就是能够具体解决某个重要问题;其次,有明确的受益者,即有人愿意付费。
第三,快速商业化:大量企业已经用AI筛选履歷与面试人,大陆的海纳AI就是案例。海纳AI专注于蓝领工人的招聘,开发出一套基于AI的面试系统,能够根据多达200多个维度和4,000个行为特徵来评估候选人,不仅能分析履歷、找出候选人、面试对谈,还能透过镜头去检视与分析如锁螺丝、煮咖啡等操作面工作细节。此系统不仅提高了招聘效率,还消除了人类面试官的主观偏见,使招聘过程更加公平和透明。这对于那些需要大规模招聘基层员工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有许多调查显示,少于10%的企业宣称,他们会採用AI于工作当中,因此,不少人认为这就代表AI只是个假议题,相关炒作即将落幕。笔者的观点,正可用此三个案例说明。眾多採用大型通用模型如ChatGPT、Gemini、Copilot之「专用型」应用已经深入了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採用者已经习惯使用,但未必知道这就是AI。迪士尼公仔像真人般陪伴孩童,成为朋友;企业更有效率的面试人,求职者找到更适合的工作;诈骗者与潜在受害者中间,多了一层AI的过滤与保护,这都是例证。
■AI已无所不在 终将成生活之必要
除此之外,如今,电脑系统如微软的Windows、Office,手机系统如Google与三星,以及支持全球各企业运作的云端服务都已经採用AI,不论是制作与投放广告、顾客关系管理、聊天、导航、制作影片或PPT、购物…等,都离不开AI。很快,人们将不会如今日般热烈地讨论AI,因为,它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藏身于万物之后。
不论是企业或个人,都一定能因AI而获得巨大收益。对想要发展AI创新服务的企业而言,建议先去分析全球现有的成功AI应用范例,找到机会,不要空想,且务必遵守本文提到的三大原则。
对大部分的其他企业而言,主管必须尽快去盘点相关应用,快速採用,进行AI转型,例如本文提到的AI面试。对个人而言,必须相信科技,找到并学习新的技术,用它们创造更好的生活。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