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福部健保署自2016年推动「居家医疗照护整合计画」,但医政单位编列经费太少、人才培训与投入不足、相关设备未到位;「缺钱、缺人、缺设备」下,使居家医疗制度如同徘徊在十字路口,没有明确愿景。
「居家医疗」(日本称「在宅医疗」)主要目的为帮助失能、行动不便者在家接受治疗、减少医院病床负担,已获欧美、日本等先进医疗体系认可并行之有年。日本推动在宅医疗比台湾早近20年,已成功普及化,主因是在宅医疗医师收入多于诊所医师,新执业医师更以投入在宅医疗为第1志愿。反观韩国因医院一床难求而不断增床,未以居家医疗因应,终导致医护人员负担过重引发抗争。
健保署2016年推动「居家医疗照护整合计画」,但缺乏急重症照护模式及配套,也未涵盖长照机构住民,推动进度缓慢,因此今年7月1日加码实施「在宅急症照护试办计画」,扩大居家医疗照护服务对象,让急症患者、长照机构住民、急诊感染症轻症患者都能在家、在机构住院,希望降低医疗成本、促进在地老化。
但台湾医政单位编列经费太少、人才培训与投入不足、相关设备未到位。以经费为例,在宅医疗与整体医疗保险支出比率,台湾仅0.16%,日本占2.3%,是台湾的14倍多。
云林县西螺镇「好所宅诊所」是云林第1家专门型在宅医疗诊所,院长黄子华以他投入3年多的经验,认为台湾推动居家医疗面临的困境在于健保给付仍不足,目前居家医疗医师的收入仅约开门诊的一半,所以大部分医师不愿加入,若须承作则採轮流方式,这有待逐步提高健保给付来解决。
另有护理人员缺乏投入意愿、急症照护设备不足的问题。缺乏护理人员方面,黄子华提到可用团体战轮流值班,再藉提升健保给付增加薪资吸引护理人员;设备方面则有赖公部门编经费支持。据统计,若住院患者从医院转至住家,可减少医院约2成病床负担,有效缓解医院一床难求问题。
因高血压慢性病接受居家医疗的70岁蔡阿公认为身体已不舒服,还要拚老命去医院,单是搭车过程就很累,到医院还有感染其他疾病的风险,居家医疗只要在家等待就好,诊疗费不到300元,加医师计程车费500多元,1000元有找,实在很值得。
成大医院社区健康照护中心主任杨宜青指出,因应高龄社会在家、机构、社区的照护需求,政府推动居家医疗与在宅急症医疗政策成功于否,关键在于政府要用多少力道推动?有没有完善配套措施?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