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疾驶于台南的山区,最近为了拍摄新的作品,我必须往返逡巡山中宫庙,藉以寻找适用的题材与灵感,此为已迈入古稀之年的我难得的人生体验。在自诩为山道老猴子驱车飙山的时刻,陡然让我想起不亚于我,正戮力摄影创作路途的另一只猴子老友─林添福,年轻时我们经常结伴登山,而一向认真努力足以为我表率的他,此刻或也如我一般,正奋身在中国的崇山峻岭里,戮力聚焦于摄影的征途中……。
与添福结缘,是1990年在他《独龙族的冬天》在台北夏门艺廊的展场上,当年我们都年轻力盛正值壮年。在当时堪称珍稀异品的黑白摄影展场上,添福展出的作品令我惊艳继之与他攀谈,也由于当时我正筹划开办一间黑白冲印公司,我藉机向他询问一些黑白摄影的相关问题,从此我们有了更为频繁的互动。回眸过往,添福不仅是我摄影生涯的良师益友,亦是帮忙我「第五阶」业务的贵人,朋友们都笑称他是我在中国大陆的代理人,也由于彼此志趣相投,日后我们更陆续结合了另外三位好友,成立了对当时摄影界影响颇鉅的台北摄影艺廊,这一路走来我们各自结婚、生子,经歷了人生诸多的酸甜苦辣,即使有风有雨更让我们彼此扶持相濡以沫,如此情义相挺地走过了近四十多年。
于我近身的观察,摄影之于添福,他可谓是全方位的天才型摄影家;举凡报导纪实、自然风景、时尚流行与手机摄影等等无论何种类型,对他来说信手拈来即可成就佳作。他的风景摄影早年曾于北美馆个展,报导纪实摄影更让他在日本首屈一指的PGI专业艺廊,成为台湾唯一个展人,而近期的手机摄影更让他在中国声名大噪,这些今昔所向披靡的殊荣,对许多摄影界的我辈来说,只能望其项背与惊嘆。因此,当听他说将进行湿版拍摄计画时,对于其旺盛的创作力,个人自是没有丝毫奇怪与怀疑。果不其然,近年这组湿版冰花作品就让他实至名归获得中国摄影艺术类金像奖的殊荣,这是极其不易的中国摄影最高荣誉。
湿版摄影于1851年取代了银版摄影,然而流行了半世纪后又为乾版摄影取代。无论是创新或復古,当一项摄影术被发现或重新发掘后,一般人大都只耽于外在形式技法的研究与探讨,而乏于内容精神层面的思索,所以我们对湿版摄影的刻板印象,大都不外乎肖像与风景,除此之外难有他作,而此种因受限客观条件只流于技法的表现,时间一久在摄影的歷史洪流中自是会被消失与被取代,古今皆然无一例外。这也是目前在台湾的古典工艺摄影玩家们所必须面对的课题。
而做为一位杰出的摄影家,添福自是不甘流于此种技术层面的表达,他不厌其烦地费时思索以寻求艺术概念的提升。而一次冰花的偶然发现,虽已使他从湿版摄影中开发一条与眾不同的独特之道,然而他并不满足于现状,屡从一张张失败的作品中汲取经验化为逆增上缘;他置入海马、贝壳、章鱼等水族类生物使之巧妙地与冰花结合、融入、再造,赋予冰花新的内容与精神意涵,逐步将不可预期化为可以掌控,并适时适物地借喻他说,反刍他影像独特的观点。
个人认为:湿版冰花无论就作品的原创性与辨识度来说,放诸目前两岸可谓绝无仅有。而个人也认为这种成就绝非来得偶然,因此恕我难以同意添福在自序中谦称,湿版冰花创作与他过去数十年的摄影专业毫无关系。之前个人在观看添福的作品时,经常觉得他像一位影像魔术师般,总是施法操控被摄体恰如其分的,适地的就定位于作品布局形成影像张力,然而这种影像功力若不是来自深厚的摄影实力,画面是无法如此精准构成的,所以在湿版冰花作品中,添福平时的影像功力,自是适时且不着痕迹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毋寧说看似无关实则有关,若无之前的影像养成,绝非有今日的冰花显影。
近年来由于两岸关系紧张,摄影交流不復以往,添福部分中国取材的作品也多少因政治因素而受到些许影响。韩愈曾云:「为文不必急求。」好的作品短时间或有蛰伏之刻,但终将有世出之时。因此经泰与我经常鼓励他将作品集结成书以飨后人,今欣见湿版冰花终将付梓,而他的另一鉅作《半个世纪的爱》亦正紧锣密鼓筹备中,我们将乐见添福的作品在台湾,亦能如同他在中国般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回馈。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