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八十年九月,原本调任国军八一四医院冈山分院占行政上士缺,报到当天院长指示航空生理训练室士官缺额优先补齐,于是前往航空体检,通过后进行在职训练。早期航生训练装备只有低压舱、空间迷向机、弹射座椅训练机,我除了学习装备操作检查与测试,也跟着初训班学员一起上课,研读航空生理医学知识。结训后,正式执行教学示范工作,协助飞行员进行航生训。

飞行员每梯次的初训或复训,航空医学专业学科由航医或生理官授课,我负责设备操作介绍,并在航医协助下讲解生理反应的原因,空间迷向多半在夜间、严重雾霾与云中飞行时产生天地不分,错觉是在迷向中产生的。此时做飞行动作导致中耳半规管内淋巴液,因速度改变造成流动反向而产生错觉:直线加速会因为耳石往后,而产生仰角的体重力错觉;同理,减速则反之;飞行转弯时速度改变会造成倾斜错觉等。

我提醒飞行员出现错觉时,当时若是在夜间,要儘快寻找地面的大面积灯火;若在云中,出云后目视外界,错觉自然消失。视觉是唯一解除迷向与错觉的途径,若在严重雾霾天候中产生无法克服的空间迷向或错觉时,飞行员务必要相信飞行仪表,专心仪器飞行,方能确保飞安。

我常要进入低压舱教学示范高空大气压力减压时对身体的影响,虽戴着氧气面罩,但是气压变化对身体影响很大,进入低压舱最辛苦的是瞬间减压那一剎那,会造成人体极大的不适感,通常第一时间是肠胃膨胀,而随着高度下降,则会造成耳膜疼痛。每每进行教学示范的夜里,我都会被中耳内因突然减压产生的刺痛感痛醒,导致无法一夜好眠。

教学示范时我也要坐上空间迷向机,告诉学员速度改变、角度改变与仪表上显示的真实环境,会有极大的差异,每一回空间迷向机带给我的动晕症会持续许久非常难受,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克服战机因为速度、角度的改变所带来的极大不舒适感。而战机飞行员常在超过六G以上的任务环境,还能保持思考,并应对做出战斗动作、瞄准敌机、监看仪表板,让我感到相当敬佩,也在职务上,更重视飞安的提升和维护。

除了进入低压舱和空间迷向机,还要坐上弹射座椅训练机,模拟弹射逃生,之前曾研读说明,但是书上的解说比不上实际感受来的震撼,当气压式弹射座椅「ㄊㄨㄥ、」一声弹射,就像坐上大怒神,还来不及反应,瞬间就被弹向顶端。

在大气压上升时,容易出现耳鸣或耳痛等状况,我会建议藉由「手捏鼻子嘴巴紧闭用力吹气」等动作,加速压力平衡。若在低压舱因高空大气压力变小造成耳音管阻塞,导致疼痛欲裂,这时就建议赶紧到耳鼻喉科做耳膜穿孔,将气排出来,耳膜通了状况自然解除。我常因教学示范须进入低压舱和空间迷向机,所以更注意自己身心状况和季节更替时的身体保健,避免感冒。

为因应新一代战机换装期间的飞安工作,以及未来航空生理的长远发展,航空生理训练室扩编为航空生理训练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负责陆、海、空三军飞行员航空生理、高G耐力,以及培育专业航空医务人才的训练单位,另因应直升机夜航配戴夜视镜需求,增设夜视力训练设备。

航训中心先后获得美军多项认证,现今拥有国际训练高标准,飞行员自此可以在国内受训无须远赴国外,有效节省公帑。航训中心依飞行员养成的阶段给予不同项目训练,认知飞行中的生理变化及飞安威胁,学习发展正确有效的对应方法,藉以强化空中战力,维护飞行安全。(三之三:摘自第1012期《中华民国的空军》)

#训练 #气压 #飞行 #航空 #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