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拜登丰富、长期的外交活动,贺锦丽的外交经验简直像一张白纸,但是这几年的副总统生涯,也曾多次代表拜登出席重要峰会以及走访各国,扩大了她的视野。虽然贺锦丽的竞选政见还是拜登外交路线的延续,但是选后如果贺锦丽当选,她未必会「拜规贺随」活在拜登的阴影下,而是更有可能走出自己的路。
少数族裔、检察官出身的贺锦丽见到更多的是在冷战结束后,美国社会的分裂、骄奢、自满与迷惘。她诉诸所谓的「自由爱国主义」,固然空洞,但至少她不认为这种内部矛盾能通过对外的激烈斗争与国际介入所能解决。
如果贺锦丽当选,应该会延续拜登的「以美国为主的多边主义」并且在国际贸易上可能维持经济民族主义路线。但是民主党内可能会对俄乌战争、以哈战争及中美对抗出现三场重大的辩论。
美国对于是否支持乌克兰国内出现许多杂音,民主党支持者虽然愿意支持乌克兰但也出现疲乏现象,当国内经济恶化,这样的声音就会更多。也有不少人认为美国应该赶快从欧洲退出,重心放在亚洲,专心对抗中国。
贺锦丽对于以色列的立场与拜登没有根本的差异,不过拜登对于尼坦雅胡完全无牵制能力,已经在民主党内引起不满,差点造成党内分裂,这个情况让贺锦丽对此议题表现就相对小心谨慎,对于发生在迦萨的人道危机也多次表达意见,希望稳住年轻选民与少数族裔对民主党的支持。
选前贺锦丽不会对以色列的政策有太多的想法,选后贺锦丽必须收拾美国无底线的偏袒以色列所留下的道德双标恶名。美国不可能不与全球南方打交道,但是在道德、经济、援建能力都远输给中国的情况下,美国要拿什么吸引全球南方?贺锦丽前阵子出访非洲,美联社就报导,从「空军二号」降落的机场到通往会场的高速公路及新落成的会场,这一切都是在中国协助下建设的成果。
目前最难也充满变数的是中美对抗的辩论:美国来到一个十字路口,中国是威胁,还是助力?要赌上加速没落的国运,加大对中国的对抗?还是转向合作,建立中美共治的新秩序?最近有一场在网路广为流传的辩论,就是国际关系攻势现实主义大师米尔斯海默和着名经济学家萨克斯的辩论,前者仍坚持中国是美国霸权的威胁,而后者则认为对美国的主要威胁不是来自中国,而是失序的国际社会。
选前两党都要摆出反中的架式,但这样的辩论也会逐渐成为话题。事实上也有美国学者认为贺锦丽和其副手华兹都是对中的务实派,甚至寄望贺锦丽成为尼克森第二,改变这些年来不断恶化的美中关系。真的,不论贺锦丽是否当选,拜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作者为自由撰稿者)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