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市集遍地开花,带来商机的同时,也遭到民眾诟病商品重复性太高,出现夜市化、老街化状况,沦为「文青夜市」。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教授廖世璋认为,虽然政府支持文创产业,但行销人才却长期被忽视,应仿效经理人概念,推广「文创产业经理人」的工作,协助创作者行销及曝光,甚至帮忙营运厂商策画文创市集。

以松山文创园区的文创市集为例,每场可容纳约40摊,再加上有稳定人潮,每到招商阶段都有许多摊主趋之若鹜,但营运厂商也会依知名度、商品品质、独特性及同质性筛选摊商。水水文创公司执行总监张颂青表示,文创市集招商时会有专责筛选人员,从产品质感、包装、陈列作评比。

廖世璋指出,如何为文创市集赋予独特性或地方性是相当重要的议题,包括创作者在内,把特色彰显出来最重要,但政府推广文创产业的政策大多以鼓励创作者为主,却缺乏品牌行销、产品风格、售价制定的行销人才。

他表示,想让文创市集走得更远,势必要更仔细分工。学界在推动「文创经理人」职业导向,不只可为创作者制定品牌化策略、行销,也能协助策画文创市集,而非单纯只收租金。

此外,因为文创市集属于流动摊商,既不属北市商业处管辖范围,也不归北市市场处业务范围,民眾担心若发生食安问题或消费纠纷,求偿恐成灰色地带。

台北市消保官江静昀指出,文创市集近3年有受理2件申诉,目前皆已达成和解或撤案;北市卫生局食品药物管理科表示,近3年市内文创市集并无发生食安投诉。

#文创市集 #文创产业 #夜市 #经理人 #行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