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近年陷入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房地产占GDP比重,相较于日本金融危机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另一方面,太阳能、电动车、电商、平价商品等却横扫全球,又和日本泡沫危机时,几乎多数产业在日圆大幅升值下陷入困境有所不同。由于台湾的出口金额仍有35%以陆港澳为主要市场,投资比重最近虽然大幅下滑,但累积的投资金额依然不容小覷。因此,我们想要了解的是,究竟中国大陆经济困境的真相如何?会不会产生系统性的风险?
首先,在房地产泡沫上,据估计,光是恒大、碧桂园等地产公司的呆帐就接近新台币十兆元,前50大房地企业的估计,约高达新台币40~50兆元。但整体金融资产净值加上影子银行的金融资产约为新台币250~300兆,意味着大陆房地企业的呆帐占金融整体资产约15~20%左右,呆帐的量体相当大。虽然自9月下旬以来北京政府有降息、降准的动作,但只能救急,并没有翻转市场的力道,光靠政府指示金融机构解决房地企业的呆帐,势将拖累金融机构的正常授信,进而衝击一般产业的发展。
其次,在地方政府债务方面,它占了大陆GDP的5~7成左右,亦即将近新台币300~400兆元。但观察中央政府纾解地方政府债务的困境,只发了三、四兆人民币的债券来应急,似乎杯水车薪。
陆救市以时间换取空间,不致发生系统性风险
由前述数据观之,此次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的金额、量体太大,短期内政府恐怕无力解决,只能以时间换空间、以拖待变。除非在中央集权的政策下,透过部分企业收归国有、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房地产抵押债券等崭新手段来解决,否则可能会拖上一段时间。至于短期内会不会产生系统性的风险?基本上机率不大,因为中央集权国家除非撒手不管,否则政府透过收归国有、延缓还款,仍可控制。再加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透过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定期检视,可望把金融、科技风险降到最低。
综上所述,大陆的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量体太大,短期内恐怕不易解决。而且,过去房地产驱动经济成长,带动地方投资的成长模式已经回不去了,必须寻求另外一个替代的成长引擎。这也是大陆频频利用进口替代、低价出口,来填补内需市场不足的困境。但生产过剩,太阳能、电动车等产品低价倾销又面临各国的抵制,而技术密集产品的出口又面临美中科技战的制约,必须相当时间的调整才有机会成为驱动的引擎。国际货币基金(IMF)也指出,大陆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结构转型,将来经济成长率会一波比一般低。
至于大陆经济的弱化,对全球及台湾的经济有什么影响呢?首先,就全球经济的而言,IMF研究发现,大陆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1/4至1/3以上。因此,大陆经济的平庸成长,将导致未来十年全球经济的中低度成长。
对台湾而言,根据主计总处在几年前的估计,大陆经济成长率每下滑一个百分点,台湾经济将受影响0.27左右的百分点(虽然这个比重可能下修,因为近五年来,台湾积极对东协、海外投资的结果,对大陆依赖程度降低),但台湾的出口仍有35%以陆港澳为主要市场,累积的投资金额也庞大,经济势必受到影响。
台应对变局,必须扩展新市场、促进产业转型
在了解大陆经济的弱化可能是十年或以上的长期现象之后,政府也必须要有长线的策略才足以因应,带领企业度过难关。笔者建议如下:
第一,崭新的市场定位:短期以东协国家为主,中长期可能要转向印度、墨西哥。政府应拟定策略,使我们的政策和美国去中化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由美国出面和印度、墨西哥政府洽谈法规保障、经济特区,台湾则负责执行相关的投资及去中化的政策。
第二,大陆在内需下滑之下积极对外低价倾销的因应:台湾的经济规模不易抗衡大陆的低价竞争,只能透过数位转型、绿色转型,寻求全面的脱胎换骨才能打硬战。因此,政府在租税优惠、补助、辅导上应增加资源协助厂商,加速产业的再次全面升级转型。
第三,服务业的松绑、产业化:服务业的松绑、产业化是操之在我的部分,政府应该针对服务业主管部会订定松绑、产业化的绩效指标(KPI),并将超额储蓄导入服务业,一举解决房地产飙涨、产业升级,以及为青年创造优质就业机会等多重目标。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