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是排碳大户,许多人也非常关注中钢减碳的成果,中钢也已订定短、中、长期的碳中和路径及策略,不过关键在于技术能否跟上,及成本是否能降低,否则要在2050年完成碳中和,实际上难度并不低。

中钢每年的排碳量约2,200万吨,比整个台北市还多,而国内即将开始徵收碳费,也对中钢造成成本压力,不过中钢早已做好减碳规划,董事长黄建智表示,中钢碳中和的短期目标是2025年排碳要再减7%,中期是到2030年减碳25%,2050年达到碳中和。

黄建智坦言,减碳初期阶段是从降低能源浪费做起,相对比较容易,但碳中和会逐年越来越困难,甚至有些新技术还没出现,成本也越来越高。

例如中钢目前也开始氢能冶金吹炼,但氢气属于高度危险的气体,而且何时可以大量取得成本低的氢气也是问题,此外还得要是绿氢、蓝氢,要从何而来是一大课题。

黄建智表示,根据国际能源总署预测,2050年全世界的能源将有13%~15%是氢气,但目前技术可行之外,还要考虑成本可不可行,能不能大量商业化使用。

他举例,目前一般热轧每吨卖600美元,若以氢气冶炼的热轧虽然排碳少,但每吨要卖1,000美元,市场接受度不会高,因此就他观察,2030年前大量商业化的可能性不高。

另外,碳中和的CCS(Carbon Capture Storage),难度最高的就是最终的封存,因为要将二氧化碳打入地底,这牵扯到法律面,则需要政府利用法规去突破。黄建智举例,现在民眾只要住家周边有储能设施就会抗议,要储存二氧化碳也会遇到相同的问题,若没有政府调整法规,很难真正落实封存。

即便如此,中钢在克服碳中和困境时,也配合政府政策「以大带小」,中钢的碳管理辅导团去年已辅导22家,今年目标20家,在辅导过程中让客户藉由制程设备的改变、排碳量减少来提升竞争力,也会配合客户做一些制程上的节省,从冶金面去设计产品,让客户排碳量减少、竞争力提高,客户及中钢就能共享成本降低的好处。

#氢气 #中钢 #排碳 #大量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