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与中华大学取得共识,将循台科大併华夏模式,以「整併」方式在中华大学停招、退场后,设立「清华平方科技园区」,培育半导体人才。清大表示,目前协商在早期阶段,盼明年3月有具体方案,双方校务会议若都通过后,再报请教育部核定。华大则强调目前并无亏损,盼提早谈掌握主导权,教师至少延聘6+1年,预计1年内完成整併计画书,最快114学年度停招。
中华大学董事会21日决议通过启动与清大协商整併案,整併与合校最大不同在于,整併是其中1校退场后才由另1校接手,合校则是直接承接两校师生,后续两校毕业生的毕业证书上,都会印有最后合校的校名。
消息一出引发热议,有清大学生说,学校可能考量到校地及校舍等,但之前跟竹教大合校时传出不少学位争议,盼校方审慎考虑。华大学生则普遍乐观其成,认为接下来学校资源会更多。
清大校长高为元说,由于少子化加上政府推大硅谷计画,合作是好的机会,学校内部也有程序要讨论,这只是开始的一小步。他说,与华大讨论是「整併」,与合併、合校不同,并举台科大跟华夏整併案为例,华夏学生毕业后,才完全移交给台科大管理。
谈到整併动机,华大校长刘维琪指出,近日得知清大半导体学院寻觅不到适合地点,提出方案经董事会通过,愿在停招后将不动产及约7亿多元剩余资产,无偿捐给清大半导体学院使用,盼发展成培育国际级人才的重镇,创造三赢。
至于师生权益,刘维琪表示,现有的教职员会确保至少延聘6+1年,第7年再考虑是否续留,学生虽一样在华大毕业,但有机会去清大修课,提升竞争力。
高教工会理事长周平表示,论及私校退场,高教工会始终认为公共化是最好的方向,其中也包含大学公私併的作法。不过,学校整併过程,必然涉及校产、校地、人事还有学生权益等各项挑战,呼吁教育部等主管机关,在法律上尽快完善,排除各种行政障碍,让併校更顺畅。
教育部回应,未收到2校申请整併计画书,后续如完成校内程序向教育部提出具体方案,在确保学生及教职员权益下,教育部将比照台科大与华夏科大整併模式给予协助。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