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终,人工智慧发展却不见歇停。12月5日,美国人工智慧晶片巨头Nvidia与越南政府签署协议,准备在越南成立人工智慧研发中心与数据中心,希望为促进人工智慧在越南的运用奠定基础。
同时间,在美国,OpenAI开始的Shipmas新功能、新产品演示,推出了影片产生工具Sora及写作和编码产品Canvas。Google怎么可能甘拜下风,立刻在12月11日推出了一款名为Gemini 2.0人工智慧模型,还搭配了两款由这个模型驱动的人工智慧产品Astra和Mariner。它们可以代替用户採取行动,其实这就是现在夯的不得了的「Agentic AI」(人工智慧代理)。
确实,2024年都要结束了,但人工智慧的热潮完全没有冷却,11月20日黄仁勋在Nvidia的业绩发表会上大声强调最新一代GPU Blackwell将训练出更强大的新一代模型;12月10日,他就风尘仆仆来到越南,一样的招数,一样在街头大排檔和越南总书记勾肩搭背吃起了路边摊,但事实上,Nvidia最近的股价有点欲振乏力,这个超级Sales好像有点气喘吁吁了。
为什么?答案很简单,虽然新产品一个接一个出炉,虽然人工智慧仍是各个论坛峰会的核心,但大家对人工智慧的质疑声愈来愈大。儘管这个世界确实有一些商业模式被人工智慧颠覆了,也有很多企业开始大规模採用人工智慧,但所有迹象显示人工智慧确实还在一个早期阶段。
更多人想问的是,为什么一大批科技巨头追捧掩盖不了这样一个结论:「人工智慧到底怎么赚钱?」大家最不愿面对的现实就是,目前我们看见的产品和希望达成的产品相去甚远。聊天机器人没有明确的货币化途径;人工智慧编码和客户服务,或是所谓进阶版的人工智慧搜寻等,更像是产品导向的升级迭代。人工智慧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帮助企业创造收入没人说得准,光是聚焦在可以削减成本说服力真的不足。Goldman Sachs最近一份研究报告公开质疑生成式人工智慧:「支出会不会已经太多,收益却是太少?」
现在的情况是,云端业者确实有营收支撑,然而做模型与应用的开发者还没有明确的营收来源。所谓的人工智慧独角兽,更是几乎没有营收,最大的问题就是「消费者不付钱,企业还在犹豫」。
目前为止,ChatGPT虽然号称有3亿活跃用户,但重度使用者仅有5千万。没错,人工智慧大语言模型确实是个好技术,但这个技术必须找到可以从中收取费用的可落地应用场景。但对企业来说,因为正确性、资安及人才等考量,谁敢真的将所有数据丢到云端?且真正需要用到AI的人有那么多吗?
现在硅谷开始把希望寄托在人工智慧代理。但人工智慧代理也没有想像的那么美好,原因有3个:一是数据,和从网上抓取资讯回答问题不一样,代理需要有关任务怎么执行的数据,但可拿来做这个训练的数据更难取得。第二个问题是信任,人工智慧代理能不能在一定预算内完成任务没人敢保证。最后一个问题当然是成本,人工智慧代理需要更复杂的模型,还需要大量的记忆体与运算能力,其代价变得更加昂贵。
没错,现在的人工智慧资本支出看似有着科技巨头和资本市场在强力支撑,庞大的电力需求也有各国政府不计代价在支持,但随着人工智慧相关股价的上涨乏力,它到底是击鼓传花还是下一个科技革命,现实发展很快会将答案告诉我们。
(作者为创投合伙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