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期,知名的马尔萨斯受聘英国为第一位政治经济学教授,政治经济学风行数十年,到了19世纪后期,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主张政治不应干预市场,推动以专业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研究逐渐与政治研究脱鉤。然而,企业面对地缘政治风险正有逐渐升高的迹象。今年初上了媒体的台积电高薪聘请政治经济分析专才也是一叶知秋。

今年世界经济论坛(WEF)调查显示,地缘政治问题已经超过通货膨胀,成为各国央行和主权财富基金关注首要风险因素。调查发现,53%的央行计画增加储备,52%的央行计画实现持股多元化。国内四大也纷纷对台湾地缘政治风险提出观点,最近调查发现地缘政治风险从前次调查的第六名升为第一,胜过少子化,超高龄,极端气候与贫富不均的风险。

■地缘风险分成直接和间接

地缘政治风险指因国际或地区间政治、经济、军事或外交关系的变化而对企业运营或投资带来的潜在威胁。大致区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类:直接风险部分,要关注三项:一、政治衝突与不稳定:1.国际或地区间的武装衝突: 例如边界争端、领土纠纷或军事对峙。影响包括物流中断、基础设施损坏、出口限制等等。2.内部政治动盪:例如政府更迭、政变、示威或内战,可能导致法律体系不稳定与劳工市场混乱。

二、经济制裁与贸易限制:1.针对特定国家、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或贸易与行动制裁。2.出口管制或进口禁令,包括限制敏感技术、商品或原材料的流通,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等等。三、安全威胁:1.实体恐怖主义,包括恐怖袭击或极端组织的干扰,可能影响公共安全并导致基础设施破坏。2.虚拟网络攻击。

间接风险部份,涉及两个领域,一为区域经济、社会与文化风险,包括:1.货币波动与匯率风险,包括由于地缘政治因素引发的匯率波动,制裁导致货币贬值。2.原材料与能源供应中断,如天然气、石油等资源的供应。3.民族主义与保护主义:包括当地对外来企业或商品的抵制,因贸易争端导致的消费者情绪改变。

二为自然与公共卫生相关风险,包括:1.疫情传播与公共卫生危机,疫情可能因国际旅行或检疫政策变动而加剧。2.气候相关衝突,由于气候变迁引发的水资源或粮食争端。

■盘点企业风险评估与可能因应对策

至于如何因应这些风险,直观但粗糙的想法是迁厂第三地,但是除了情感因素,成本与时效都不是最佳解决方案。不过鸵鸟因应也非良策,至少应该开始盘点企业本身风险评估与可能因应,例如参考在911事件发挥了相当作用的ISO的22301营运持续管理,包括适当的情资搜集、分析、模拟、与演练等等。

其他具体因应策略方面,可以包括:一、在生产制造层面,要加强供应链韧性,重组,分散与弹性:包括减少对单一国家或供应商的依赖,评估分散生产基地至东南亚、印度、中东等地。优先与政治稳定国家的供应商合作,形成可靠的供应链伙伴关系,维持关键原材料库存,建立弹性生产系统。与利用资讯科技追踪供应链状况,定期模拟地缘政治风险情境等等。

其次、市场多元化与拓展:包括开拓新市场,建立本地化的生产与销售网络,适应当地需求与法规。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减少进入障碍,提升在地信任与合法性,增强企业形象。

第三、ESG策略: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减少对高风险国家的能源依赖,推动可持续发展。提升在地信任与合法性,增强企业形象。

对于政府而言,除了对直接地缘政治风险的武力防阻以外,应该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财来协助企业降低地缘政治风险。例如:1.搜集与提供适当的案例资料库让企业在面临危机或因应风险时得以参考,例如某知名文创企业曾因员工个人发言引起中国激进民族主义者在网路的大力反弹,当时企业立刻透过购买流量方式降低衝突升高至平面与立体媒体的风险。

又如近来各大企业与新创事业针对外商逐渐关心NCNI(No China No Taiwan)所採取的因应措施等等。2.国内企业受到供应链要求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时,相关的资讯与成本,政府可以适当加以协助。3.除了传统军工产业以外,政府亦可培植一些有助于降低地缘政治风险的AI与软体产业,诸如数位双生(Digital Twin),地理空间技术与遥感技术,区块链应用于贸易纠纷,动态风险地图用于实时监控并预测地缘政治风险。」等等。

#企业 #政治 #因应 #建立 #地缘政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