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2月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全方位扩大内需」列为2025年九大经济任务之首后,「扩内需」确然已为大陆今年施政主轴。然而,今年的次要任务「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将造成的全球产业的深远影响,更是值得高度关注。

新质生产力聚焦新制造

2025年伊始,有大陆学者即撰文表示,2024年大陆最热议的词就是新质生产力;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研究指出,虽然今年大陆施政的重点是「稳增长」,但今年大陆GDP增速要达到5%,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新质生产力才是关键。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定义,自2023年9月提出以来,各界已有诸多讨论分析。系统来看,所谓的新质生产力,就是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型劳动者,运用例如数据等新型劳动对象,打造例如生成式AI等新型劳动工具,一方面协助传统产业生产能力、质量提升,以及生产效率改善;一方面建构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也就是说,虽然有论者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全球化和数位化为代表的新业态所形成的聚合体:但大陆当局聚焦的重点主要仍在新制造;更具体的说,就是所谓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发展策略在弯道和换道超车

诚如论者分析,所谓的新兴产业,强调的是「1到N」的弯道超车。大陆强调的新兴产业,会因时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举例来说,2015年大陆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十大新兴产业,到2021年「十四五」规划新增了人工智慧、量子科技两大产业,但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即不再强调。亦即新兴产业会因不同的时空环境与时俱进、呈现不同的重点。

至于所谓的「未来产业」,强调的是「0到1」的换道超车。依据大陆官方论述,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选择。因此,大陆2024年1月31日公布了《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表示将透过前瞻部署包括未来制造、未来资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六大产业,集中资源打造包括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新型显示、脑机介面、6G网路设备、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联网、高端文旅装备、先进高效航空装备、深部资源探勘开发装备等十大产品。

根据《意见》所述,大陆未来产业的战略目标是:一、2025年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突破百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百项标志性产品,打造百家领军企业,开拓百项典型应用场景,制定百项关键标准,培育百家专业服务机构,初步形成符合大陆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二、到2027年,部分领域全球引领。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成为世界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

新质生产力对全球产业的两大影响

严格检视,虽然新质生产力论述并未脱离大陆过去范围;但其所指引的产业发展方向,对全球产业体系势必造成两大影响:

一、加大中国衝击2.0力道。大陆强调的弯道超车,重点在「你有我优」思维下的既有产业赛道竞争。大陆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及强大制造能力,如果新质生产力下的新型生产要素能有效赋能,将增加「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未来大陆将会有更多例如新能源车、太阳能电池板、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席卷全球,形成更大范围的中国衝击2.0。

二、加快形成中美两套系统。大陆强调的换道超车,关键「你无我有」的技术自主创新。随着美国「小院高墙」甚至「大院铁幕」科技封锁力度的加大,未来大陆将加速产品、应用甚至标准的进一步推动,进而建构一套更完整的科技体系。例如与苹果iOS及Andriod分庭抗礼的鸿蒙作业系统、百家争鸣的AI大模型,甚至第三类半导体等。

总的来说,大陆新质生产力下的产业发展,展现了大陆产业跃进、走自己路的企图心。要注意的是,大陆科技创新的底气来自于其广大的应用场景;而大陆内需市场又会因为科技创新而增加更大动能;换言之,「扩内需」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呈现一体两面的辩证关系,「消费中国」将成为「科技中国」的底气,「科技中国」则成为「消费中国」的助力。或许在美国掣肘下,短期内大陆新质生产力很难一蹴可几,但中长期来看,新质生产力所将带动的全球产业变革,绝不能轻忽。

#新型 #大陆 #中国 #形成 #新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