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春节的贺岁动画片《哪咤2魔童闹海》已突破百亿人民币票房,连动文创产业蓬勃发展。不仅在大陆,欧美地区也是一票难求引起风潮,将美国引以为傲的好莱坞电影完全比了下去。

眾所周知,哪咤是中国佛道信仰中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神祇,自宋代开始流传,但真正使他成为普遍流播于中国的尊神,《封神演义》无疑是箇中关键。由于大陆是无神主义,因此近百年来哪咤信仰反而在台湾大行其道,据统计,专门供奉三太子的庙宇就有27座之多。

《封神演义》对中国宗教的重构可说是最具关键性的,本书以姜子牙「封神归位」为核心,重整道教365尊神的谱系与位置,影响所及到现代还是可见到,屡屡为地方戏曲剧目所爨演,现代各种影视改编更是所在多有。

哪咤故事主要出现在第12至14回,是《封神演义》最具哲学思辨意义的故事。「一个人应该以何种样貌存在」是个亘古皆不断探讨的问题,各个不同时代也必然有不同答案。

当对岸的哪咤已转化成动画偶像,一柄火尖枪迸发出无比的光和热、一条混天绫挥洒出生命的深广度、两只风火轮周流于全世界、乾坤圈再也不是小小的金项圈,而是广大无垠的人心宇宙,我们的哪咤,就只能披戴着沉重装具,在鞭炮声中配合电音横横斜斜地步罡踏斗,作为民俗表演艺阵的简单形式,就是这样而已,也就只是这样而已?我们费心装扮玩偶,却不思考如何深入了解三太子,如何让三太子更富人性生命,不止是存于小说或宗教信仰的情境,而与当代的我们产生关联?

台湾的三太子庙不少,电音三太子团体更多,但若问三太子是谁?恐怕能回答的没有几人,更遑论知晓背后究竟含藏多丰厚的思想内涵与可发挥的广袤空间。

何以这些实际的从业人员与观眾会一问三不知?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大概没有几个人看过《封神演义》,更没有几人能说出哪咤传说的来龙去脉。当这些原本黏附在我们社会的固有文化,被漠视到无足轻重,当这些文化内容已无法在所谓的「文化创作者」身上起到感动、迴响,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

文创,台湾喊了多久,始终没能明白:没有文化,如何能有产业?在去中、抗中意识形态下,丢失多少原可大有作为的文化内涵?新时代的哪咤,已体认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积极开创的时候;我们的哪咤还被禁锁在天劫咒中,嗷嗷待哺,几时才能成长茁壮?(作者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退休教授)

#现代 #故事 #大陆 #中国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