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京都协议,主要国家计划在2050年达到零碳排;进一步则有欧盟所拟定,于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汽车的计画目标。一度各界无不充满期待,想像电动车的推动与先进国家的去石化依赖,可以有的利人利己:既能减缓地球暖化与保护环境,以符合零碳排推动时程;更能透过电动车的技术研发与投资,以新型态产业链来振兴世界经济。

因此,在过去15年间,全球汽车制造厂针对电动车的引进,大都配合政府提出石油车和引擎生产等的退场规划。其后却不幸发生了新冠疫情,各国政府纷纷改以稳定就业为最优先;因而导致在2021年间,车厂的生产间虽有充裕人力,但却没有关键晶片供应的大短缺!

即便走过全球抢晶片的风风雨雨,但到如今汽车晶片供应已然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何况中国产制电动车与川普2.0的降临,更再次打乱了欧、美车厂的心思。诚然,零碳排的理想固然美丽,但去石化依赖的汽车产业转型,还得应对在现实面,消费者对于燃油车的持续需求;同时,面对新创业者以及风潮的快速转变,于纯电车的龙头争霸战,可没想像的那么简单。

迄今欧盟仍兀自坚守到2035年,全电车应拥有100%的新车市占率。而即使退出了欧盟的英国,其2024年的年度目标:纯电车必须占有新车购买的28%,也坚守这个进程目标;但却因为各类衝击的连连发生,即使英国政府给予消费者大手笔补贴,依旧达不到28%的计画目标。

因此,放宽管制跟延缓时程的要求呼声,陆续出笼。就业者的商业逻辑来看,难免稍嫌的过度躁进。更不难理解,拜登前总统在争取2024年提名之前,即延迟美国去石化依赖的时程表;继而发生民主党的阵前换将,以及川普在凯旋回归后的改弦易辙,全面扩大能源的钻探、开採,与原油出口的政策推动。

毕竟,一旦考虑到市场接受度与品牌转型的竞争优劣势,何况还要有充足利润的回收可能,从去年开始陆续有美国的新创电动车商,在现实压力下撤回年度增产计画。如今,则有愈来愈多的国际品牌大厂,或是居于技术瓶颈的限制,或是不看好未来的获利,而选择主动退出这场激烈竞赛!像是VOLVO,即放弃要在2030年前,成为百分百的纯电车车商;而丰田汽车、福斯等大厂,最高也有减少一半的纯电车目标产量。

至于抱怨遭到中国电动车的不公平竞争,因而不断进行政治游说好争取补贴,甚或是遂行贸易保护的欧美厂商,更所在多有。根据已揭露的游说登记报告,在2023年间的游说,不仅接近小布希任内的歷史最高,金额几达五千万美金;通用公司跟丰田汽车则是主要捐助者,两家厂商捐助约1,500万美元。

准此观之,自然能明瞭拜登总统竟然会甘冒大不讳,竟然在大选前延迟去石化依赖的年度目标;同时也明令禁止中国电动车厂的软体或科技相关零组件,可以参与美国境内的自动驾驶实验,甚或做为设备供应商。美国商务部针对中国电动车,也旋即开徵100%的反倾销税。

至于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徵的反倾销税,税率虽仅为美国一半高;针对配合调查意愿的积极与否,来给予不同厂商有不同对待的差别税率。但欧、美国家的考量点,仍颇为一致,就是要确保欧系、日系跟美系的车商,能够有独立自主生态系;跟至少取得五年以上的时间,可以继续奋战。

#目标 #晶片 #石化 #汽车 #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