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25日开议,国民党24日举行立法实务研讨会,决将主张普发现金1万元的「税收超徵全民共享发放现金特别条例草案」,纳入本期会优先法案。惟川普上任后,启动一波波贸易关税战,全球严阵以待,税收超徵不应随意花掉,平时广积粮,才能因应国际变局的不时之需。
2024年我国税收超出预算数5,283亿元,创下歷史新高,国民党立院党团磨刀霍霍,推动制订「税收超徵全民共享发放现金特别条例草案」,主张全民普发现金1万元,及「预算法增订第81条之1条草案」立法,只要政府税课收入实徵净额达到预算编列数120%,就应还税于民。这样的倡议,财税学者虽仁智互见,惟多数倾向反对,不论从学理或实务来看,税收实徵数会多于预算数,只是暂时性,并非常态。
因为「超徵」词汇,让外界误以为国库很有钱,或违法超收人民的钱,对于「还税于民」,社会讨论得沸沸扬扬,却不愿理性深究「税收超徵」的根源。前财长苏建荣曾直指「还税于民」是假议题,因为「民」不只这一代,还有下一代,把钱花光是不对的。更何况,很多人是避税不用缴税,难道还要发现金给他们?这是齐头式普发的不公平。
近3年我国税收超徵1.3兆,在野党批评只还债不到3,960亿元。对此,财政部赶忙撇清,超徵1.3兆并非全归中央,包括划归地方及指定用途,而这3年执行债务还本合计3,960亿元,减少举债也有3,845亿元,在野党所言还债数差距甚大,主因未考量各该年度减少举借及累计至岁计剩余等因素所致。
但从2017年以来,连7年中央政府决算有剩余,究其原因,除了经济稳健成长,带动税收增加,近几年所以会连年「税收超徵」,可归诸财政部在筹编预算过程偏向保守,只要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对来年税收就不敢乐观的估计。
依法,所编年度的预算要在上一年的8月送立法院审查,每一年的4、5月就要概算次年的预算,如此所估计的税收预算数,难免与实际执行结果出现差异。惟近年来实徵数连年远大于预算数,可见,财政部在税课收入筹编上,有值得商榷的空间。
然而,「税收超徵」确是经济成长的果实,该如何分享给全民,立委可在立法院理性讨论,纳入预算法修法,例如採编列预算方式,对弱势族群更实质补贴是一途,也可列入偿债基金等。总之,务实制度化的修法,明列优先用途,总比烟火式的普发现金可长可久。
回顾2023年初苏揆宣布普发6000元现金,当时台湾正处疫情尾声,虽已逐步解除边境管制,但部分餐饮、旅宿或零售业仍受疫情衝击,基于刺激内需,提振经济成长力道,决定普发现金,至少有其正当性。
反观,国民党此时主张发放现金1万元,和2023年苏贞昌任内的「经济红利全民共享」比较,时空环境大不同。经济部今年1月发布113年全年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全年营业额,三者皆创歷史新高,在内需尚称活络下,发放1万元对刺激内需效益并不大,徒有替代效果。蓝营仅以仿效美国、新加坡的说法,对外论述稍显薄弱。
再者,前一年度有无岁计剩余,行政院每年4月底办理决算才能明朗化,倘若去年没有岁计剩余,普发现金所需2,300亿元财源无着,还得举债才能支应,岂不更是债留子孙。
尤有甚者,这本要普发现金的特别预算书是由行政院筹编,依照预算法91条规定,「立委所提法律案大幅增加岁出或减少岁入者,应先徵询行政院之意见,指明弥补资金来源。」普发现金法案犹有争议,岂有让立法院去挖行政院既有财源的道理?倘若强行要求行政院编列,恐遭致「立法权干预行政权」訿议。
川普上任后启动一连串新政,贸易关税战方兴未艾,还看不到停歇迹象,加上红色供应链低价倾销衝击我国传产,百业待兴。税收超徵扣除偿债还本后,累计至岁计剩余,可供未来税收不足时的融通财源,不但在国家急需时不用举债,也有存粮可用。「丰年储粮,积谷防饥」,这是负责任政府对财源纪律及韧性应有的远见。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