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近10年渔业产量由2014年140万吨降至2023年89万吨,鱼价「涨」声不断,水产试验所沿近海渔业生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致衔表示,除渔获量锐减影响外,可能与后疫时代的全球通膨有关,可透过推广「地产地销」观念,鼓励消费者多选择本土捕捞与养殖鱼种。

张致衔指出,据联合国2024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SOFIA)报告,2022年全球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为1.85亿吨创歷史新高,但台湾近10年各项渔业生产量由2014年140万吨下降至2023年89万吨,远洋渔业下降约45万公吨,降幅最大,影响因素相当多。

他表示,现阶段全球捕捞渔业产量保持稳定,但渔业资源的永续状况令人担忧,海洋渔业资源逐渐减少,主因为气候变迁、海洋污染及过度捕捞导致。

张致衔进一步说,据SOFIA报告分析,全球87%鲔鱼资源为永续捕捞,而13%被过度捕捞,由于鲔鱼市场需求旺盛,鲔鱼捕捞船队的产能显着过剩。目前所有鱼种都遭过度捕捞,可透过「有效管理」改善,实行捕捞管制措施,进一步加快对渔业资源的保育和重建。

针对鱼价不断上涨,张致衔指出,除渔获量锐减影响,也可能与后疫时代的全球通膨有关,通膨推升能源、运输、饲料及原物料成本,进而影响养殖业、远洋渔业及进口水产品价格,使整体水产价格大幅上涨,可透过推广「地产地销」观念,鼓励消费者多选择本土捕捞与养殖鱼种。

渔业署则表示,鱼市批发市场交易量下降,主要受「渔产运销多元化」影响,现代消费者、渔民可透过电商、远端服务等方式交易,不必再经由批发市场买卖,导致交易量下降,这也是全世界鱼市共同面临的课题,并非台湾特有。

渔业署也提到,沿近海渔业捕获量变动性本就「相当大」,因此也属正常现象,但仍积极进行海洋资源管理,例如保育区、栖地维护或渔具渔网管理等,近几年观察下来,成效相当不错。

#地产地销 #万吨 #鲔鱼 #捕捞 #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