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腹痛、腹泻,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是肠躁症,但医师提醒,一旦症状反覆发生,应该就医检查,恐是溃疡性结肠炎,只要内视镜检查就能看出明显发炎,若没有积极治疗,可能从「小火」蔓延成「大火」,引发肠道穿孔、出血,长期还会增加癌症风险。
禾馨民权内科诊所肠胃科医师叶秉威表示,除了腹泻、腹痛症状之外,溃疡性肠炎还会出现血便、胃口变差、体重减轻等症状,可透过内视镜检查是否发炎。发炎就像房子失火,反覆发炎又修復之下,长期容易罹患大肠癌;根据文献,罹患溃疡性结肠炎后8年,大肠癌风险显着提升,因此建议从这个时间点开始,应每年接受大肠镜追踪。
叶秉威指出,通常发炎位置会在肠道外侧的直肠和乙状结肠,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发炎会慢慢延伸到内侧的降结肠和横结肠,导致严重发炎,常见出现明显血便、腹痛、发烧,属于比较紧急的状况,可能导致肠道穿孔、破裂、大出血,甚至引发败血性休克。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免疫性疾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揉合而成。叶秉威说,在亚洲国家,男性发生率略高于女性,好发年龄有两大高峰,一是年轻的20到30岁,二是中年的50到80岁,但目前尚无确切原因。
一名20多岁男性因为腹泻就医,他向医师抱怨,自己每两、三周就会肚子痛、拉肚子,每次都被诊断为肠胃炎,但半年下来体重越来越轻,从60公斤掉到50多。医师询问他大便是否带血,他坦言自己并没有观察,结果在医师建议下接受大肠镜检查,发现大肠黏膜又红又肿、充满黏液。
叶秉威提醒,冲水前看一眼,正常的大便应该是黄棕色、成形的一条,如果表面有血或黏稠感,看起来像包了一层不透明的膜,须注意是大肠发炎的警讯。由于发炎情况下会影响食欲,进而导致体重减轻、精神不振,也是可以自我留意的徵兆。
叶秉威提醒,如果一等亲有溃疡性结肠炎病史,罹患风险是一般人的4倍。溃疡性结肠炎和肠道菌丛有关,例如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等,都会改变肠道菌相,进而增加罹患风险。另外,常吃加工食物、精致淀粉、高油脂食物,也容易导致肠道发炎。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