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县子弟、驻奥地利大使刘玄咏在新埔镇的老家「天禄堂」,完工于1913年,目前由大使的胞姊刘凤英经营幼儿园,成功活化这座百年三合院老屋。幼儿园内仍保存传统农具、老井,课程设计安排融合客庄农家四季更迭,让客家文化从小扎根。

天禄堂建物为标准的金包银形式,墙壁至今仍是土墙,室内外空间占地约290坪,全园共有60名小朋友,每间教室坐落于正厅左右两侧的横屋,一入大门两侧是园所的小型文物馆,保存多年传统农具、老井。

客家宅院存在许多小巧思,园长刘凤英举例,为了防止老鼠进厢房谷仓偷吃,老宅门框旁的墙脚有留猫洞,方便猫进出捕捉老鼠。建筑物外部还设有鸟踏,让麻雀等鸟儿可以避雨休息。

三合院在1989年亲人陆续迁出后,刘凤英一肩扛起管理重责,慢慢整理老屋,转型作为幼儿园空间。3年前幼儿园加入准公共化后,申请专业辅导老师,协助安排课程融入客家文化。

刘凤英表示「秋天赏柿子、冬天煮汤圆」,课程融入客庄农村四季变化,带着小朋友从春夏秋冬了解客庄生活、季节农产,像是秋天代表柿子成熟的季节,冬天用石磨磨米搓汤圆,再用三合院的大灶煮汤圆吃。幼儿园更跨乡镇与关西镇的社区合作,引入社区客语教师资源青银共学,陪伴小朋友们练习客家话。

对于这座百年歷史的三合院,刘凤英从未想过要申请歷史建筑,因为这栋房子已有着真正意义上的活化,而非修缮后开放导览的保存,「真正的活化就是实际管理、实际利用,有人在空间内穿梭。」刘凤英说,许多三合院年久失修会採用加盖方式处理,但天禄堂的修缮一定找来老师傅,尽量修旧如旧。

#天禄 #三合院 #保存 #客家文化 #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