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缅甸的文化工作者杨万利,10岁就跟着父母来台湾「依亲」。(高钧麟摄)
来自缅甸的文化工作者杨万利,10岁就跟着父母来台湾「依亲」。(高钧麟摄)

中和华新街卖的不是小吃,而是缅侨思乡情怀,如今物资不再匮乏,泰缅料理随处可见,华新街面临的瓶颈不仅是下一代不愿接班,更有无法全面开拓客源的难题,导致业者生意惨澹。如何让华新街转型、产业升级,成为在地协会及业者重要课题。

缅侨早餐喝奶茶、吃鱼汤麵,下午茶配烤饼,已是长久不变的习惯。在地文化工作者杨万利说,华新街的作息是「早六午三」,店家清晨6点开门营业,客人鱼贯进来点餐后,开始新的1天,通常下午3点后,人潮开始减少,店家跟着打烊休息。

「金孔雀缅式小吃店」二代老板古长寿说,因饮食习惯不同,台湾人不爱吃缅甸菜,觉得只有主菜却无配菜,价格也令台湾人无法接受;若只卖给缅侨,客源实在有限,加上店家愈开愈多,客人的选择性增加,生意自然不如以往。

「过去曾以Uber Eats、foodpanda方式开拓新客源,可是都入不敷出,只好作罢。」古长寿说,现今除了客人变少,业者间恶性竞争也是一道无解的问题。

为了帮业者开拓客源,新北市中和华新街商圈发展协会理事长张标材提出「封街」构想,认为可借镜西门町,在假日用餐时间将华新街封街、改成行人徒步区,便利民眾逛街,但仍仰赖中央、地方民代协助推动。

张标材说,华新街美食远近驰名,但整体环境不佳,卫生条件待加强,曾建议新北市府提供店家无息贷款整修门面、改善环境,且未来部分建物将都更,盼市府能重新整体规画,使街区焕然一新。经发局表示,去年活络新北市商圈振兴补助计画共补助25处商圈,包括「特色小旅行」、「美食文创」、「变装踩街」、「消费抽奖活动」等多种主题,补助金额达455万元,盼吸引民眾到新北商圈消费。

此外,今年成立刚好一甲子的中华民国缅甸归侨协会,为协助新住民适应台湾生活而开设华语班,教导新住民说中文。理事长李沛说,协会还建立社区关怀据点,供餐给银髮长者,并发放物资及补助给独居、清寒、重病的缅侨,另办理就业辅导,媒合缅侨就业,改善大家的生活。

#华语 #客源 #开拓 #店家 #缅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