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跨物种研究发现,当小鼠的攻击行为被抑制后,竟开始对陌生的同类表现出相互理毛的利他行为,幼儿也会产生同样的转变,证实幼儿学会自控后,将可发展出正向互动及利他行为,对他们未来的人际相处与心理健康产生长远的正面影响,研究成果也登上国际期刊《行为与大脑功能》。

清大幼教系特聘教授周育如与生科系副教授郭崇涵组成研究团队,开展幼儿与小鼠的跨物种研究。郭崇涵指出,研究利用「侵入者实验」探讨小鼠攻击行为,小鼠被单独关在笼子里1周后,为了保护领地会对侵入的陌生小鼠展开攻击。但在破坏小鼠主掌攻击的脑区后,牠不仅不攻击,还开始为对方理毛。小鼠的攻击衝动被消除后,原本可选择不互动、不理会,但令人惊讶的是,竟主动表现出友善的利他行为。

专研幼儿教育的周育如则追踪100多位4至6岁的幼儿长达1年,观察幼儿自我调控能力的变化。她发现,当幼儿的自我调控能力愈好时,不仅衝动和攻击行为减少,分享、关心、帮助,甚至合作行为也相应提高,这与小鼠实验的发现相互呼应。

至于如何提升幼儿的自我调控能力,周育如在清大附幼另1项大脑实验,让幼儿透过聆听音乐并跟着节奏打拍子、跳舞等,教导幼儿控制行为与情绪,效果非常好。参与实验的幼儿专注力提升,乱发脾气、不肯排队的状况变少,游戏时也能互助合作。

周育如指出,人类与动物天生都有利他的动机,强化内在调控能力不仅可以抑制攻击衝动,还可以诱导更多的正向互动及利他行为。这项跨物种的研究不仅加深对动物社会行为的理解,也为如何在学龄前教育中引导幼儿的社交互动提供新启示。

#能力 #跨物种 #攻击 #周育如 #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