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川普去年赢得总统大选以来,伦敦金融城就频频传出有关他将召开类似「海湖庄园(Mar-a-Lago)」高层会议协调美国匯率的风声,其意涵彷佛在呼应1985年的广场协议。当年,各国财长齐聚纽约广场饭店,共同採取措施压低美元,解决因美元过强而导致的贸易失衡问题。

如同川普3月4日在国会的演说,上任以来不仅以行政命令签署近100项新政策,且在短时间内推动超过400项行政行动,这种史无前例的操作模式及执行能力,让许多金融城的人确信,更多颠覆性的创举及弱势美元的时代即将到来。这无疑也引起国际金融市场与政经界的关注。

1985年的广场协议,各国在冷战压力与共同利益下,政治盟友间的信任与协作相对容易建立。现今,全球金融市场规模已远超当年的水平,而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多元分裂,使得国际间的合作难度显着提高。川普团队若试图仿效广场协议模式,除了要面临国内政治保守与民粹化压力外,也必须应对中、欧、日等主要经济体不同的利益考量与策略摆布。

在2025年的背景下,这种「海湖庄园协议」不仅是一种政策信号,更代表着美国在国际金融及经贸体系中,试图重新定义自身角色的决心。从主流经济学家的角度来看,这种干预匯率简直是「天马行空」,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在川普与中国的地缘政治角力,与让制造业回流美国的决心之下,适度利用匯率干预与贸易谈判,是能让美国重新获取谈判筹码的战略工具。

果真如此,川普团队可能会将全球经济体按照政治立场与经济利益区分阵营。有些国家享有较多保护与关税优惠,有国家则有可能透过协商达成部分货币匯率或关税上的特别安排,而被视为敌对的国家则可能遭受惩罚性关税或制裁。这种「各个击破」的交易性策略,其背后却隐藏着协调难度加大的风险:若各国反应不一,可能促使部分经济体寻求替代美元的合作机制,加速去美元化的步伐。

从宏观角度来看,如果川普团队真要推动匯率干预,其根本出发点是要面对美国长期以来「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脱鉤」的问题,以改善美国出口结构、缩减贸易逆差,并强化制造业回流美国。然而,当市场解读这些行政命令与政策为「政府过度干预」时,不仅可能引发资金迅速撤离,更会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引发连锁反应,进一步扩散至债市、股市乃至其他金融资产市场。

此外,各国政府与央行对此也将採取观望态度。欧洲国家内部对美国的态度并不一致;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则更可能以强硬立场回应美方的匯率与金融操控,而日本在1985年后的资产泡沫经验也使其在类似议题上更为谨慎。这种多元角力态势,使得未来任何形式的匯率协调都面临着高度不确定性与风险。

对台湾企业界而言,无疑也是一记醒钟。可能会需要注意在美元匯率上及投资部位上的调整,同时产业面对国际市场时也应更加注重资本结构调整与多元化布局,以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或资金来源。

最后,企业在参与国际投资决策时,也必须注意最新政策动向及多重动因,应变复杂变化的国际局势。

#政治 #协议 #川普 #美国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