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局势,从地缘政治讲,其实很单纯,在大,是美中的博弈,在小,牵涉到日韩乃至越南、菲律宾与大陆的关系,在此,台湾是博弈的一环,筹码如何放,基本就是「力与利」的考量。
但这「力与利」的考量虽直接影响着两岸,从两岸当事者来讲,它毕竟只是个「外人」的观点,两岸间,在地缘政治外,还有许多外人难以体会的情结,这里包含歷史的诠释与纠葛,包含对一个民族未来的不同想像,也正因其间情感的多重与复杂,一些极端者乃採取了极端方式─「去中国化」,想就此切断复杂的连结,「重新」走出自己的路来。
然而,这样的路有没可能成功?了解中国文化特质与两岸歷史的人就知道绝无可能。首先,在台湾,「去中国化」就是让自己是谁?自己从哪来?往哪去?充满着禁不起外界质问的自我诠释,例如台湾的妈祖都是分灵而来,台湾的「子庙」回台湾的「祖庙」朝圣,叫溯源,但怎么到最早的湄洲祖庙朝圣,就变成统战了?又为什么这些竟日说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却姓着中国姓?有人为此引用「有唐山公无唐山妈」来说明台湾人的基因已与中国人不同,但即便与平埔族通婚,其情形也如中国南方汉人「父系一元、母系多元」的基因特徵般,并不能因此就说明你有多特殊,在宗祧继承权原属男性的传统汉人社会,你承袭了汉姓,自然就成为了汉人。
但对外人来说,这些都是难以理解的,正如「Chinese Taipei」,大陆说它是「中国台北」,台湾坚持是「中华台北」,为何如此?你想讲给外国人了解,还真得费上一段口舌。
为何外人难以理解?关键就在西方学者白鲁恂所说的:「中国是一个偽装成国家的文明」。
一个大文明就是一个大国,是歷史发展上中国与其他大文明最不同的地方,西欧文明可以有几十个国家,所以谈西洋文化,谈英国特质,层次不会搞混,中国不同,在西周建立起的「家国天下」,一个民族就等于一个国家,于是说到中国一词,就须在上下文里辨析,它谈的是文化中国,是血缘中国,还是政治中国?
谈文化中国虽然有不同时代的风尚,基本有它一贯的形貌,这形貌作用在现实生活,「日用而不知」,再如何「去中国化」的独派,生活中也仍处处充满着中国的影子。而谈血缘中国,除少数民族外,在慎终追远传统下大家基本也还是炎黄子孙。但谈政治中国,这里牵涉朝代更迭,成王败寇,其间矛盾就大得很!
正因如此,将两岸关系锁定在政治中国,问题就不容易有解,回到血缘中国,在国籍、通婚已多元化的当代,这种诉诸出身的说法其有效性也必然降低。真让你无以遁逃,跟你如影随形的,其实是文化中国,而在这里,两岸间的「同」更就大大超越了「异」。
谈文化,视野就大,就不只争一时之春秋,也就更可能趋同存异。回到政体,两岸就是1949年以来互相对峙的两端,回到文化,你就可以将此两端看成是中国社会在探索未来的两种尝试,彼此也就可能优势互补,共创双赢。
的确,台湾当年的许多荣光,正是建基在对中国文化的当代诠释上,「去中国化」的台湾,这些年的成绩真乏善可陈,而大陆近年强调的文化自信,也就在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角色,在此,两岸就有交集,有这交集,就能相互借鑑,而不同的歷史轨迹、社会风貌也自然会结成「优势互补」的最终结果。
总归一句,外人谈两岸,看的是地缘政治,两岸自家人看自家事,双赢之道,还在「文化中国」。 (作者为文化学者)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