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川普在4月2日公布对世界各国祭出空前高额的普遍性关税,加上对中国与部分亚洲国家的惩罚性关税,瞬间在国际市场引发剧烈动盪。从欧洲的角度来看,这项政策不仅推高全球资产价格波动幅度,也使得外匯与债券市场笼罩在高度不确定性之中。英国与欧洲经济学家发现,美国川普团队以近乎极度草率地用令人困惑的关税公式为全球关税定调,显示其对全球产业分工的错误理解及对通膨风险的轻忽,因而可能造成前所未有的「自我毁灭」。
川普政府「对等关税」机制的课徵计算方式仅仅是根据该国对美国的逆差规模,除以总进口,再乘以50%,便决定最终税率。这种近似在吃饱饭后「餐巾纸上」随便算算的方式,完全无视各产业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国家或地区早已签订的多边或双边协定。欧盟过去在与美国的协商中,虽偶有摩擦,但大体上遵守全球贸易组织(WTO)规范,双方也曾就钢铝关税、汽车关税等议题进行过数次谈判。然而,眼下这种粗糙的税率制定逻辑,等同摧毁先前所有辛苦建立的共识。
川普将「贸易逆差」简化成「企业亏损」,并认为只要提高关税便能将制造业「搬回美国」。此种狭隘思维忽略了当代供应链的全球化配置,也忽视欧洲与美国多层次的经贸连结。例如:欧洲汽车品牌虽在美国设厂组装,但上游零组件多半来自其他国家,电子科技与原物料更遍及亚洲和非洲。当美国试图以单边关税提升国内就业时,事实上往往同时推高了自身企业的进口成本。欧洲厂商也难免遭受衝击,导致双边投资计画更趋谨慎,甚至转移到更友善的市场,最后美国亦难从中获益。
欧洲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扮演关键角色,无论是商业银行、保险机构或主权财富基金,都对外配置大笔资金。美国突如其来的关税跳升,使得市场对「美债与美元资产的安全性」产生质疑。过往,欧美债市与股市常呈现高度联动关系,但现在却因关税引发的通膨预期与成长下行风险而明显脱鉤。欧洲资金在短期内或会转向黄金、日圆等避险工具,甚至回流欧元区本地资产。然而,若美国经济持续疲软,也将削弱欧洲对美出口及投资收益,让欧元区内部的经济活力受到间接打击。
英国及欧洲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川普政府此举已导致「双输局面」,终将被证明是一场代价高昂的自我伤害,而其副作用更将波及全球。川普的关税「休克疗法」充满政治宣示的戏剧性,却忽略了全球经济网络的复杂性与相互依存。欧洲多国或被迫在此情势下寻求对等报復,或加强区域经济联盟、寻求他国贸易合作,并在政策层面预做因应。
然而,如果最终引发新一轮的贸易保护战,那么全球市场将付出更大的代价。在此之前,欧洲也只能以谨慎且务实的态度,试图守护开放市场与自由贸易的根基,并尽力将美国掀起的保护主义漩涡所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