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歷史长河中,中国大陆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大体上採取相对克制、内向的发展路线,与欧洲大国那种对外扩张、殖民帝国主义的做法大相径庭。正如Anthony R. Wells在《五眼联盟:国际情报组织五十年实录》中所论述的,从过去500年的歷史案例来看,北京鲜少以侵略或长期占领其他主权国家为手段;但在面临实际主权威胁或其所支持的附庸政权遭到外部入侵时,却往往不惜迅速採取军事行动,以达到惩罚和震慑的效果。
例如,在朝鲜战争期间(1950-1953年),麦克阿瑟将军挥军北上、攻入北韩、抵达鸭绿江,这一行动在北京眼中构成对主权的直接威胁,迫使其部队南下反击(中国人民志愿军);而在中印战争中(1962年),大陆以短暂入侵印度的方式,向支持达赖喇嘛与西藏独立运动的尼赫鲁政权,表达强烈的不满,随后又迅速撤军;更不必说大陆入侵越南(1979年),试图抗议越南入侵柬埔寨以及镇压其附庸政权——红色高棉。这三场衝突都清楚显示,当中国的主权或其战略利益受到挑战时,必然会採取惩戒性的军事反应。
就台湾问题而言,北京一直坚持台湾属于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视台湾的任何独立倾向或外部干预为对其主权的严重侵犯。从威尔斯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当中国感受到主权受到挑战,或其支持的附庸国受到外来干涉时,就会毫不犹豫地发动军事行动,以达到惩戒与震慑的目的。依此逻辑,台北政府在北京眼中并非附庸关系,但其治权下的台湾地区,却直接触及中国的核心主权问题。因此,如果北京认为台湾地区的发展方向,或是国际上的交往已构成实质性的主权威胁,那么这就可能成为北京对台海发动军事衝突的契机。
然而,台海局势的复杂性远超单一的主权争议。除了这点问题外,国际政治环境、军事力量对比、经济利益乃至内部政治考量等多重因素,均会影响北京最终是否採取军事行动。换句话说,儘管主权威胁是一个重要的触发点,但是否决定动武,还需考量外部国际反应、军事准备程度以及行动成本耗费等多方面条件。
综合来看,北京的红色底线便是其对主权与统一的绝对坚持。当台湾地区的发展或外部势力的介入,被北京认为实质性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时,极有可能以军事行动作为惩戒和震慑的手段。但这种决策绝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在国际政治、军事风险、经济代价等多重变数中作出的综合评估结果。
因此,对台湾而言,如何在面对这种多层次的威胁中,坚守自身安全与民主价值,不仅是一个国防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未来两岸乃至区域稳定的重要课题。(作者为自由撰稿者)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