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川普升高贸易战火,美中两列火车眼看就要对撞,民进党政府却升高「倚美抗中」态势,台海战略缓衝区功能几乎彻底丧失,反而成为美中地缘政治板块碰撞、摩擦的最危险「断层」。战争危急升高态势下,光保持冷静克制还不够,更重要在于知己知彼、避免误判,但这反而是当前两岸最大的难题。

人才断层 徒增误判情势

大陆官方出版《台湾问题干部读本》,以陆方立场梳理两岸关系来龙去脉、深入阐述不同时期的大陆对台政策,并大动作要求大陆各级对台机构认真研读、学习。大陆涉台资深学者感叹,随着一大批曾参与两岸协商、亲身来台走访的对台官员退休,新一代中青年大陆涉台官员对台湾缺乏直观、亲身了解,对台湾「没什么感情」,甚至认同大陆民间的武统呼声,希望快点收回台湾。

同样问题也出现在民进党政府的国安、两岸团队以及幕僚。蔡政府时期,高层还有不少人曾与大陆官员交过手,加上蔡总统留用几位李登辉政府两岸「老臣」,两岸关系尚能斗而不破,不至于失控。到了赖政府,一方面因为民进党本身世代交替,对中国大陆同样「没感情」,另方面因为民共长期不接触,二轨沟通几乎中断5年,很难客观掌握北京政策思维,加上「抗中政治正确」,更不易做出精准判断。

不夸张地说,两岸分治75年来,目前是双方决策层「最陌生」的时候。两蒋时期两岸社会隔绝,但双方高层在国共内战时代均拥有丰富接触经验,大陆老一代对台决策者邓小平、杨尚昆、廖承志与蒋经国甚至有同侪之情。两岸交流破冰后,儘管受1994千岛湖事件、1996台海危机、1999两国论影响,但两岸中低阶协商并未中断。陈水扁时期建立澳门模式,加上后来国共两党高层建立年度对话机制,并获得民意高度支持。将近10年时间,两岸代表往来密切,几乎达到「谈判桌上是对手、谈判桌下是朋友」的境界。

特别是马政府8年,民进党、共产党之间并不排斥交流沟通。蔡英文担任党主席任内,对大陆态度「先硬后软」,从刚开始发动游行抗议陈云林,后来支持陈菊破冰城市交流。苏贞昌担任党主席通过「对中政策纪要」,谢系组团与大陆智库座谈,北京学者甚至深入深绿智库与独派大老对话。如今抗中立场最强硬的柯建铭,当年也在党内推动「冻结台独党纲」。当时大陆对民进党相对包容,和现在一方「以法惩独」、另一方「对抗敌对势力」的剑拔弩张,如天壤之别。

知己知彼 智库学者交流

可惜的是,上述两岸、红绿互动的亲歷者,除极少数晋升到高层之外,绝大多数都届龄退休,逐渐造成「三个断层」:第一,大陆涉台高层有对台交往经验,也存有感情,但中基层官员经验有限,可能形成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认知断层,政策落实出现偏差;第二,台湾政党轮替,执政党决策者对大陆既不理解,也无感情。第三,两岸长期互不来往、各自坚持立场,因误判情势、不了解对方底线而酿成衝突的风险升高。

更令人忧心的是,台湾官员、幕僚愈来愈从「美国」角度认知中国大陆,把大陆当做第二个苏联式极权体制,坚信西方抗中必将胜利,失去同文同种的交流优势,在诡异复杂的国际情势中,躲在同温层里思考、做决策。从国安17条到因应关税战,赖政府同温层决策的问题,连党内都有所察觉。

同样,大陆新一代官员愈加以「上对下」角度认知台湾,难以全面掌握两岸关系深厚的歷史脉络,对台湾作为华人社会所创立的现代化典范、文明模式、政治制度抱持不屑、不惜的态度,那么,何止对涉台决策造成困扰,也会对大陆设定的「统一之后两制台湾方案」埋下隐忧,两岸情感更疏离。

北京出版《台湾问题干部读本》,坚持和统用心良苦,但还不够。两岸交流一定要扩大,还要从民间扩展到智库、学者、幕僚,以务实、理性的态度,把断了的线重新连上,这是为台湾好、为两岸好的真诚建言,若双方连「知己知彼」都做不到,放任风险决定命运,岂是负责任政党所应为。

#决策 #大陆 #断层 #升高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