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智成诗论--诗绪:我的诗学笔记》,联合文学出版。(联合文学提供)
《罗智成诗论--诗绪:我的诗学笔记》,联合文学出版。(联合文学提供)

2.3.1

但是我们仍必须去尝试、去说出,

作为跟自己、跟别人沟通的途径

作为阶段性的经验与思考的整理

作为某种理想文学创作的出发点

也为下一阶段的探索奠定更具体、扎实的理念基础

2.6

但是,关于诗的思索与想像

不完全是创作之外的后设描述、铨释与观察

它本身,就是与诗创作同步的心智活动

关于诗的思索与想像

其实在创作的当下也是时时刻刻在发生

5.5

诗质不太会是附属于特定物件上的品质,

因为诗作为一个概念,本身就是抽象的存在。

我会试图这样描述,所谓「诗质」

通常是指:

被情感、修辞、创意、个性、态度,或者说,

被特定的态度

提炼过的语言所呈现的氛围(或某种刺激),

这样的氛围会

强烈、广泛、快速地在读者的内心产生美感经验、丰富暗示

以及情感与思维上的连锁反应。

5.6

精练如何发生?

我们于是来到诗概念形成的下一个阶段:

诗如何藉由多方面的精炼与提升得到了它的「质」?

5.8.3

在中文世界,文字的精练更受重视,

原因在前已约略提及。

诗歌特有的仪式性、社交性与专业性

获得识字的菁英阶级高度认同与重视,

「不学诗,无以言」

特定阶级的作者与读者共享着

精深、优美的沟通与社交文化,

拉高了诗文学的语境,拉高了创作与阅读的门槛

而几个世纪以后,

隋唐的科举制度把语文能力视同心智与管理能力

让词章优美的才华之士得以成就功名利禄

让诗的精进在中国有了更强大的社会动能

也让诗艺成为展现才华的最高舞台

与此同时,我也一直认为,

诗之所以具备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这些特质,

还有心理与物理上的必然

6.5

无数学者讨论过,

「现代」,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有些人溯及文艺復兴时代、启蒙主义时代或者是

一七六O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那一次的剧变主要源于蒸汽机的发明,

各式燃煤机器开始代替人力与兽力工作,

改了生产的方式与效率。

也有学者主张一八七O年是个好年分,

因为那一年并没有特别的重大事件发生,

不致让人误解是某单一关键因素导致「现代」突然诞生。

但是他还是忍不住地提及那一年的普法战争──

在那之后,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洲本土基本上已没有战乱,

全力衝刺于生活、科技与产业的发展,

这段时间是有史以来文明进步最快的时期。

也迭合史家所谓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也有一些人把「现代主义」限缩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也许是更着重于强调现代主义晦涩、疏离与荒谬的特徵,

或对存在情境与本质的觉醒与探索,以及战争对于文明、

对于人类心灵的伤害与衝击。

当然,我们的视野仅能涵盖一些当时先进地区,

因为整个地球并不是同步进入现代的

6.9

在我还不清楚波特莱尔和爱伦坡的密切关系之前的年轻时期,我同样的,也被爱伦坡零散却令人着迷的各种作品深深吸引。对这个当时文学主流的边缘人在现代文学所贡献的灵感与深远影响感到极大的好奇。

我特别喜欢〈大鸦〉这首诗,因为它有着死神般的黑暗力量

在歌谣般的复沓中,某种呼之欲出的不祥预言

一次又一次加重着生命的阴影与爱情的狂乱

宛如一个通灵的诗人试图揭露噩运之谜

却饱受乌鸦冷然驳斥,益显无谓、徒然

让我们对受苦灵魂的命运更觉悚然……

爱伦坡的诗作不多,包括挽歌般的〈安纳贝尔‧李〉

召灵曲般的〈钟声〉或〈乌拉露姆〉

风格和主题始终维持着神秘的死亡与迷人的阴郁

透过他,我才进一步认识了哥特派的风格

而他作为创作重点的眾多悬疑小说特别令人耽溺

爱伦坡短篇故事引人之处不仅来自他的情节、构想、布局

抽丝剥茧的分析或现买现卖的科普新知

更源于那阴鸷不祥、有着浓厚悲剧性格的感染力

像一个苦心孤诣的幽灵

在一个密闭、没有出口的结界里上下求索

他的肉体已经衰败、腐朽,甚至已经没有实体

只剩各种灵敏、清晰、令人隐隐作痛的官能记忆

这些黑暗的全境式感官氛围是由具有高度同质性、

象徵性的景物、建筑、空间、人物与怪诞言行组成

属于全人类的幽暗意识

特别易于传播、感染

在我们时刻提防的恶梦里作祟

就这一点而言,

爱伦坡可能比之前任何一个哥特派风格的作家

更接近他们下意识追求的终极哥特派风格

他的心理背景、骇人想像与浓重的官能刺激

更是当今各式媒体中哥特美学的原型

6.10.2

我还可以十分肯定地宣示

在二十一世纪的此时此刻

同样的,更多、更巨大的科技跃进

各式硬体、软体快速的质变与量变

文明史上新一波的感官主体的改变正在发生

而且远比以往的更激烈、更彻底,一直

动摇到我们自我认知里的「人类性」

8.3.3

诗的创作直接或间接的都是为创作者思考、建构出一种理想

的关系,他与文字之间的关系、他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他与

世界以及他与自己的关系。这些关系来自于渴望、来自于观

察与反省。诗人内在最大的焦虑,就是在这个并不是为他量

身打造的世界,为自己的声音找出一个量身打造的位置。

(本文摘自《罗智成诗论--诗绪:我诗学笔记》,联合文学出版)

#现代 #特派 #一次 #爱伦坡 #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