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28日是「拯救青蛙日Save the Frogs Day」,台北市立动物园溼地、水生植物池在傍晚传来蛙类合鸣,此起彼落的蛙鸣声中,细小如小鸡般的「叽叽」声,即是台北赤蛙的鸣叫声。台北赤蛙是《野生动物保育法》公告的珍贵稀有物种,近年动物园努力復育,期待在原栖息地重建及扩大台北赤蛙族群。

台北赤蛙最初在台北发现而得名,体型纤细小巧,身长只有3至5公分,背部是黄绿色或翠绿色,身体侧边有深色纵带及醒目的白色背侧褶。

台北赤蛙生活在草泽、池塘、水田等有茂密水生植物的溼地环境,原本分布在台湾西半部平地到浅山,但随着土地开发,衝击栖息环境,使得野外族群急遽减少。动物园自2002年于北台湾做台北赤蛙的野外调查监测,包括栖地普查、族群数量及相关气候因子关系,2006年族群呈现下滑趋势,至2013年调查时竟仅剩个位数字。

为拯救台北赤蛙,动物园于2012年起将保育行动从域内野外族群监测调查,拓展到域外族群圈养復育规画;2014年启动繁殖计画,2016年已能掌握照养管理与繁殖技术;2017年至2020年间,除了在动物园内营造栖地,也开始为復育测试野放研究,近期研究人员观察到野放后的个体有产卵与新上岸的幼蛙。

动物园表示,一方面持续监测确保园区内族群能稳定生存,另也藉由园区试野放的成功经验,与林业及自然保育署、新北市农业局及民间NGO合作,透过域外连结域内的保育计画,尝试在北部地区再引入台北赤蛙,期待在原栖息地重建及扩大台北赤蛙族群。

#监测 #野放 #台北赤蛙 #族群 #復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