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币兑美元近期剧烈升值,这不只是金融新闻,更是足以影响台湾出口产业、国际谈判地位与国内政经稳定的重大事件。然而,在升值衝击产业、外资扰动匯市之际,政府却选择以否认任何负面讯息的方式安抚人心,但台湾需要的是粉饰太平吗?

行政院长强调「台湾不会干预匯率」、「新台币升值与美国无关」;问题是,人民需要的不是「没受施压」的保证,而是清楚的策略、透明的底线与可以信赖的政策节奏。

我们应更诚实地看待美国对盟国如何婉转的施压。事实上,美国在任何双边谈判桌上都占有优势,要让对手低头,不见得要明白说,只要有些国家因施压而让步,其他国家自然会「看着办」。这是谈判博弈的「信号效果」;而货币升值,尤其在贸易战点燃之际就是最直观的信号反应。

回顾1985年广场协议,美国就是透过贸易失衡与货币低估的指控,要求盟邦大幅升值以平衡贸易。本周,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正建议撤销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重新进入高关税体制。这代表,美国正在为新一轮经贸重整做准备,而匯率与关税挂鉤,早是惯用工具。

令人担忧的是,在这场大博弈的起点,台湾不但没有思考具体谈判部署,反而先在政治层面高声表态绝不干预匯率,让政策工具的操作空间受到限制。特别是央行总裁杨金龙要求国际匯率炒家「适可而止,否则央行会出手」,却立即被行政院长的政治发言架空,矛盾的讯号不仅削弱央行威信,也让市场看不见政策的一致性。

以台湾超过5千亿美元的外匯存底,央行本就具备强大能力因应外资扰动。若政府真认为有外匯秃鹰,央行出手本应理所当然。反之,若升值是因应对美善意、配合谈判气氛,那更该由政府清楚向民眾说明,强调这是一场有战略设计的政策操作,而非无方向的市场异动。把专业留给专业,是民主政治最基本的原则。央行在货币稳定上的职责不应被政治喊话绑手绑脚,更不能因为害怕触怒美国而自废武功。

政府一再表示台美关系处于友好高点,美国国会也在近期连续提出挺台法案,制度性支持台湾在国际舞台的参与及尊严。但这股支持,不应仅被当成政治成绩,而应成为台湾向美方争取经济实利的杠杆。

台湾可以也应该对美国提出具体谈判诉求,关税减免、供应链诱因、技术合作与绿色投资等,才是长期实质安全的保障。如果台湾只能升值却无法换回利益,甚至还要压抑专业机构的操作空间,那么再多的政治挺台也难以保障产业与民生稳定。

台湾更该清楚向美方表达:台湾是可以信赖的经济与安全伙伴,但我们也有底线、有规画、有成熟的国家利益判断能力。在谈判桌上,真正能换来尊重的,不是配合与沉默,而是理性、有策略、有节奏的应对。台湾不需要空泛的安抚与政治立场,而是让人民与产业都能理解、预期与支持的整体谈判战略。匯率只是表象,谈判姿态才是核心。升值的不该只有台币,更该升级的是台湾的谈判战略与国家自信。(作者为美国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国家 #谈判 #台币 #央行 #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