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手机成瘾已成教育现场隐忧,除加剧课堂学习M型化,也潜藏危机。身心科医师刘育嘉说,青少年因手机成瘾等问题求诊占一定比例,且多数出现情绪障碍、行为偏差,举凡霸凌、性剥削等都牵涉其中。

1位国中教师无奈说,常见学生玩手机到三更半夜,一早到校交出手机就上演分离焦虑,只有放学领回手机才眉开眼笑。高中目前未强迫集中管理,但明星学校都意识到手机对学习的「威胁」。

台南一中观察手机重度使用造成学生专注力不足、学习表现低落,但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会避免使用手机,甚至不乏家长以身作则。台南女中也说,手机成瘾使课堂学习M型化明显,学习成就低落者更容易自暴自弃,反观自律型学生则在学测前半年就「断网」。

「班班有平板」政策下,手机有无需要入校是大哉问。云林县正心中学数理资优班学生人手一台iPad取代手机。刘姓教师说,部分资优班学生晚上10点后会相约线上打游戏,控制时间在1小时左右,考试结束可能延长至3小时,只要学生自律,家长普遍持弹性态度。

刘育嘉说,求诊者不乏国、高中生,女生居多,多已出现情绪障碍、行为偏差如忧郁、焦虑、失眠等,甚至自残、暴力行为及摔东西,更忧心的是「没来求助的恐怕更多!」

他发现学生多数沉迷社交媒体,现实生活被大人过度保护,反而疏于防备网路陌生人,常见青少年遭霸凌或索取不雅照片,且霸凌批评比现实更多、更残酷,生活顶多1、2个同学说坏话,网路却是一票人,衍生更多身心问题。

他说,如何转移手机成瘾危害,除限制使用时间,家长也须跟孩子讨论网路哪些需注意、哪些不必在意,建议以奖励方式引导使用手机,他从求诊个案总结「父母愿意付出多少心力,攸关孩子预后成效。」

#成瘾 #家长 #霸凌 #学习 #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