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岩被文化部核定升格为国定遗址后,位于山顶的惠济宫随即再度提出兴建电梯的诉求,盼能改善信徒上山参拜的困难。然而,这项提案在地方社区间引起不小反弹,认为此举恐破坏景观、违反遗址保护规定。其实这不仅是惠济宫一庙之困,台湾各地依山而建、香火鼎盛的传统宫庙早已在同样的难题中挣扎多年:一边是对古蹟文化价值的维护,另一边是高龄化与身障族群日益增加的无障碍需求,两者看似矛盾,却都攸关民眾权益与公共利益,实不应简化为「只能选一边」的零和争论。
事实上,文化资产的保护与现代无障碍设施的导入,在全球早已不是对立命题。日本、义大利、西班牙等地的古蹟建筑早就透过创新工法与审慎规划,引入电梯、升降平台与缓坡设施,同时兼顾歷史美感与现代便民。相较之下,台湾在这方面的讨论却时常流于「保护就不能动」、「便利就等于破坏」的二元论,使得许多如惠济宫这样的庙宇,想要兼顾信仰传承与社会责任却无从着手,甚至在公部门之间求助无门,陷入「有心无力」的困局。
当然,居民的疑虑并非毫无道理,任何兴建计画都应兼顾环境与社区共识。但问题在于,目前的讨论往往在「盖或不盖」的框架下打转,却缺乏针对「怎么盖才不会破坏文化」的实质对话与技术评估。芝山岩本身的地形与步道设计早已不敷使用,连晴天走起来都不容易,更遑论雨天湿滑、容易跌倒的高风险情境。若政府仅以「依法不得」来回应诉求,而不主动提供替代方案与创新技术支援,那么文化保护就会逐渐成为一种排他的藉口,反而失去其原本应有的社会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惠济宫,台北市的关渡宫也因地势与法规所限,至今无法设置直通的无障碍设施。总干事陈进雄更直言,即使董事会中有多位工程学者,仍苦无对策。最终只得透过现有建筑间接连通的方式权宜处理,虽有诚意但难称便民。现行法令在处理「文化资产与公共便利」两者衝突时,缺乏整合机制与弹性调整空间,导致双输局面。
我们该问的是:一个文化资产,如果无法服务它所代表的社群,那它还剩下什么意义?文化保存的最终目的,不该只是把歷史封存为遥不可及的遗产,而是让这段歷史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仍能发挥价值。换言之,真正的文化保护,应该包括让人们能够「继续参与」文化,而非被拒于门外。因此,面对惠济宫的电梯争议,我们需要的不是仓促否定与情绪对立,而是一场基于尊重、技术与同理心的公共对话。(作者为科技集团法务)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