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数人而言,估值、市场走势与总体经济仍是关注焦点。然而,在美国,创业投资正悄悄被另一种力量所重塑——经济战争。
这场战争没有子弹与坦克,取而代之的是关税、投资限制、产业政策与出口管制。而对于欲进入美国5,326亿美元创投市场(数据来源:NVCA/Pitchbook Monitor)的投资者来说,认清这场「静默战争」,不再是选项,而是关键。这将决定您是占据胜势,或是盲目下注。
■政策,成为新的市场信号
过去18个月,美国从全球最自由的市场之一,悄然转型为最具干预性的经济体—只要懂得观察细节:
‧《降低通膨法案》(IRA)投入3,690亿美元于气候科技、电动车与洁净制造,但「美国制造」条款强烈限制国际供应商的参与空间。
‧《CHIPS法案》投入527亿美元,不仅针对半导体,更意图重建美国关键制造能力,其中390亿美元专门用于制造补贴。
‧新的国际投资限制,在明确禁止美资流入「敏感科技领域」的「关注国家」,也禁止特定国家资本流入美国的「敏感科技领域」,特别针对中国,使跨境科技投资面临重大壁垒。
这正是许多人误判局势的地方。美国似乎仍是创新的自由乐园;但实际在地操作中,交易动态已被立法改写。创投,如今已深度嵌入国安政策、产业战略与外交博弈之中。
■未来的赢家,拥有地缘战略护城河
身为投资人,熟悉的提问是:市场多大?技术优势如何?创办人背后有谁?但在当今美国创投环境中,可能必须进一步问:
‧这家新创是否符合国安审查标准,能否取得政府合约与战略合作?
‧他们的数据管理与技术发展,是否符应美国针对AI与软体的新兴法规?
‧供应链与技术发展,能否抵御贸易限制与出口管制的风险?
举例来说:一家AI新创若使用中国来源的演算法或数据处理技术,无论技术多优秀,可能直接被排除于联邦政府合约之外;反之,另一家技术稍逊但数据来源清晰、符合法规的美国AI公司,则可能拿到「国防创新单位(DIU)」资金,进入政府高阶应用场景。
即便是纯软体公司,如今也必须考虑资料主权与云端部署地点的合规性。
一条路通往法规封锁,另一条路则进入政策加持的快车道。
■关税:压力释放阀,更是利润杠杆
今天的关税,已重新定义新创公司该在哪里生产、从哪里採购、往哪里销售。
一款含中国零件的健康科技设备,将面临《301条款》下25%的进口关税;
一家使用台湾电池的清洁科技公司,可能被视为「外国关注实体」;
一家使用海外云端的软体企业,在部署时或遭遇合规审查与延误。
这些影响不是理论,而是直接影响:单位经济模型,市场推进速度,甚或企业估值。
换句话说,关税已成为创投尽职调查的新筛选机制,也是政府用以加速国内赢家、边缘化外部竞争者的工具。
当创投回报不再只由硅谷决定,而是由华府与白宫塑造,投资人需要的不只是资金。
我们需要一位地缘战略上的合伙人,能引导我们在这场静默战争中,走得稳、走得远,并领先布局未来。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