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雾峰青农沈元立6年多前为了协助岳父家开设洋菇农场,由工程师转行从农,将科技业的逻辑思维与管理经验导入农场,规画工作流程、建立薪酬制度,逐步打造高效与现代化的洋菇农场。因实践有成,获选为「农业经营管理经验分享-全国农业达人选拔大赛」的亚军。
回顾当年,沈元立刚升任专案经理,因女友(现为妻子)一句「能不能来家里帮忙?」他得知女友父亲借资盖了数位化环控菇场,引进农试所技术,因对设备操作与参数控制不熟频失败,每批资材成本动辄20万元,没长出来就全赔,令女友父亲慌张又无助。
沈元立辞职进入农场,从高薪的科技人,成了月领两万的农场散工。他运用过往经验观察工作流程、分析作业效率,在分级包装流程比对工人每小时产出差异,找出产能低落原因,重新设计流程、设立奖金制度,提升每小时25盒增至80盒的产能。
沈元立接着又面对洋菇栽培难题,经四处拜访资深菇农,透过数据分析比对找出发酵舱问题,逐步调整跟改善后,农场每月稳定生产8至10吨的履歷洋菇。但疫情来袭后,缺工问题加剧,他推行工作计价制,重新分配农场劳动力,让全员能够高效工作。
沈元立也成立邻家菇农产行,结合数位平台、市集展售,并与农会、在地青年合作等方式,跳脱过往交货给中盘商的销货模式,更希望将雾峰菇类故乡的特色推广出去。
至于是否后悔没留在高薪科技业?他笑说,曾经纠结过,尤其疫后科技业薪资水涨船高,但他清楚那样的环境需要舍弃家庭生活,他更想留下时间陪伴家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