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场科技革新的背后,正牵动全球产业布局与营运思维模式翻转。不仅因应AI应用带来的算力与基础设施压力,也需面对跨场域整合、供应链韧性与永续转型的多重挑战与长期布局。从三个关键观察面向颇析台湾在AI应用扩展的下一步行动策略。
■技术主权×产业韧性:AI产业化,打造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底座
所谓「AI产业化」,并非单指导入现成应用,而是从底层打造完整基础能力:包括本地算力、自主模型研发、人才培育与软硬体整合等。唯有建构完整能力,AI才能成为可自主掌握的国家级资产,无须仰赖外部平台与技术。
这不仅是单纯的科技布局,更与产业韧性与主权安全密切相关。在地缘政治风险升高、供应链碎片化与技术出口限制的情势下,台湾应建立自己的AI生态系,推动AI产业化,有利于支撑各场域智慧应用落地的根本工程,在未来的关键技术上便可免于受制于他国,也是台湾迈向自主创新的关键一步。
此外,《人工智慧基本法》的制定,也成为促进AI产业化与主权AI发展的重要支撑。透过建立治理架构、资料主权与技术规范,将有助于台湾在全球AI竞局中提升自主性与规则掌握力,为日后发展提供更稳健的政策后盾。
■人与AI共工时代:协作型智慧成为新常态
随着本地AI基础建设逐步成形,应用也正从云端走入实体,推动产业进入「智慧行动」新阶段。AI不再仅限于模型运算,而是结合感测器、推理演算法、控制逻辑与边缘运算,拓展出至真实世界互动的能力,进而开启Robotics发展新局。
其中,物理AI(Physical AI)即是其中的核心;赋予机器环境感知、自主判断与即时反应的能力,使其能够在动态场域中做出最佳的决策。试举例,在制造环境中,具备此能力的自动堆高机能根据地面状况与货品重量调整行进策略,提高弹性与准确度。
此外,台湾在晶片、机电整合与资通讯系统领域更已具备强大基础,若能深化AI模型与场域应用的融合,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建立关键地位与主导权。
■发展与净零并进,能源成企业发展AI的核心
随着超级算力中心、边缘设备与自动化终端大量上线,高密度电力需求与营运能效压力接踵而来,不仅提高成本,更考验企业的永续经营。
面对碳盘查、绿电凭证与供应链揭露等规范陆续上路,企业需同步规划AI与能源系统整合。鉴此,强化智慧能源管理、提升电网韧性与加速储能建设,将是兼顾发展与净零的关键。简言之,能源已不再只是支援角色,而是驱动企业转型、回应净零挑战的核心引擎。
■台湾的下一步,从科技参与者到价值创造者
当全球争相擘划AI蓝图,台湾的下一步不只是「跟上趋势」,而是有机会定义趋势。建议可从「技术主权的巩固、协作智慧的深化,到能源韧性的再设计」三面向着手,朝着「唯有将AI视为整体系统化的工程,而非单点工具」的发展关键,打造属于台湾的AI发展模式。
这场转型不只是速度竞赛,更是规模化的竞争;能否打造出台湾式的AI解方,将决定未来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定位与竞争位势。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