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熬夜喝酒都没事,现在多喝一杯珍奶、多吃一碗麵,体脂肪就破表?可能是中年发福,不仅肌肉在流失、脂肪在囤积,身体代谢也正在走下坡。家医科医师许芷瑜说,外表看起来体重正常,实际上血糖起伏大、胰岛素阻抗偏高,就属于「肌少型肥胖」体质,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单纯肥胖者更高。
许芷瑜指出,中年后容易身材大走样,虽然四肢粗细没有太大变化,但脂肪容易囤积在腹部、腰部、臀部,变成肌肉量减少,渐渐形成「肌少型肥胖」,研究显示,65岁以上的肌少型肥胖者罹患郁血性心衰竭的风险,比体态正常者高出42%。
许芷瑜指出,目前国际上对于肌少型肥胖,一般认定为同时存在「肌肉量减少」与「体脂肪增加」的身体组成异常状态,也就是肥胖合併肌少;40岁后,每10年会减少大概8%肌肉量,肌肉流失,除了导致肌力不足,也更容易发胖,变成恶性循环。
根据一篇分析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 III)资料的研究指出,在非糖尿病的族群中,肌少型肥胖者的胰岛素阻抗指数,平均是正常体态者的1.99倍,在60岁以下族群中,代谢异常情况更为明显,肌少型肥胖者的胰岛素阻抗指数,甚至是正常体态族群的2.2倍,未来衍生慢性疾病风险也明显上升。另一篇则显示肌少型肥胖组中约有43.8%的男性与14.6%的女性,属于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的族群。
如何评估自己是否有「肌少型肥胖」?许芷瑜说,若出现搬运重物吃力、上下楼梯容易喘、坐躺姿势转换困难、跌倒次数增加,就要提高警觉。另可使用皮尺量测小腿最宽处,若男性量得34公分、女性33公分,则有肌少症风险,建议进一步就医检查。
日常生活中许芷瑜建议,可从4项习惯调整改善。1、减少精致淀粉,主食以适量全谷杂粮为主。2、摄取足够蛋白质,一般建议每日摄取量为每天1至1.2公克/公斤体重。3、适时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有助维持肌肉与骨骼健康。4、每周规律运动,建议每周2至3次有氧与阻力训练,提升代谢、稳定血糖。(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翻爆》APP)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