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举办的第17届「海峡论坛」大会即将于6月15日登场,陆委会旋即定调其为「统战平台」,并公开提醒台湾民眾与地方人士切勿出席,否则恐遭违法处置。此举不啻于再度强化官方戒心,也凸显两岸政治张力正在转向民间交流的掣肘与限缩。

「海峡论坛」自2009年起迄今已举办逾16届,形式上为促进基层、青年、宗教、社团等民间交流活动,长期吸引台湾多数非执政党背景的民代、宗教团体与地方人士参与。无可讳言,北京确实藉此平台传递统战讯号与「一家亲」论述,但其背后更深层的目的,在于试图建立两岸社会层面的对话稳定机制,对冲官方政治对峙的硬碰硬。

若单纯以「统战」视角全盘否定所有出席者的动机与参与,恐陷入自我矮化,也与政府当前所主张的「两岸维持现状、区隔政治与民间」立场相互矛盾。毕竟,在两岸官方沟通中断、对话平台崩解的情况下,仅存的基层交流或许反而是现阶段最可行的沟通管道。

政府当然有权对特定活动提出风险提醒,但应避免以过度惩戒或威吓手段使人民寒心,导致基层民眾对中央政府产生疏离感。对民间参与海峡论坛者一律贴上「统战协力者」标籤,恐将反而强化北京对「切割绿蓝」的操作逻辑,陷我方于分裂内耗的不利局面。

两岸交流是否构成统战,应从实质参与内容与言行来判断,而非仅凭「出席与否」作为政治审判依据。真正的防卫,不在于谁走出国门,而是我方制度够不够坚实、论述够不够有力。

若官方一味阻绝海峡论坛,甚至动辄以《反渗透法》威吓人民,则会错失民间缓衝外交的空间。我们若不保持弹性,只会让对抗升温、和平降温。

国安无疑重要,理性更是防线。与其筑墙封岛,不如开门见山。论坛是否为统战,也取决于我们如何登台说话。(作者为前立法院法制局局长)

#出席 #政治 #统战 #强化 #海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