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财政政策成为各国经济的主要引领工具,长期「低迷」的日本债券近期的波动值得关注,而日本作为全球主要债权国之一,其政策走向可能产生深远影响。

近期,主权债市场非常活跃,主要原因是许多国家日益重视以财政政策作为主要政策手段,刺激已开发市场的长期主权债殖利率在过去一个多月大举上扬,而领涨的市场出乎意料地是通常「平淡无奇」的日本。

表面上看,当财政挥霍成为焦点下,作为全球举债最多的经济体之一的日本,公债承压似乎合理。国防支出预计将增加一倍,从相当于日本GDP的1.6%大增近倍至3%,加上日本保险公司实施新的偿付能力比率(配合人口结构变化,因而减低了对长期债券的需求)、部分公债拍卖反应欠佳和通膨升温,这些因素均为公债殖利率的升势火上加油。

日本与大部分其他已开发国家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在于该国通膨率仍在趋升和扩大(目前东京消费者物价指数中有超过60%的成份项目已超过2%的目标),但政策利率却处于0.5%的低水准,致使日本央行正在紧缩货币政策,其实,该行可能以目前外界所了解的採取更多方式进行政策紧缩。

日本央行持有大额的未偿还日本政府债券,截至2024年底约占日本公债总额的52%,较2023年第三季54%的高点有所下降。相较之下,美国联准会目前仅持有18%的美国公债(从28%的高位回落)。就日本而言,这些公债占日本央行持有资产近80%,当中约有57兆日圆(约4,000亿美元)的债券将于今年到期。但是,这些持债最大的特徵是其存续期:日本央行手上的日本公债之平均存续期已缩短至仅六年,比整体日本公债市场的平均期限短三年。换句话说,日本央行持有的长期公债很少,因此该行实际上一方面在紧缩货币政策,但另一方面继续买入公债。

正当许多已开发市场的施政主轴陆续从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也许可以借鑑日本的经验。

其中两点值得留意:第一,必须谨慎计算为未来支出融资所需发行的债券年期;以英国为例,新债较集中于中期债券;第二且同样重要的是,央行必须慎重地调整资产负债表计划。以联准会等主要透过金融条件影响实体经济的央行为例,当央行有意宽松货币政策时,若30年期公债殖利率上扬,将与紧缩金融条件无异。由于日本也是全球最大的债权国之一,因此在当地发生的种种将与全球其他地区息息相关。

日本或许也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採用日版「扭转操作」。日本央行可以将到期的日本公债的资金,再投资于较长期债券,同时提高短期利率以缓解物价压力。

#央行 #开发 #长期 #日本公债 #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