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度眾生。(联合文学提供)
我不度眾生。(联合文学提供)
仁波切持咒。(摄影/林彦廷)
仁波切持咒。(摄影/林彦廷)

贡噶仁波切身为一位佛法上师,必须时常面对弟子们的提问。这些提问的范围可谓无边无际,有时令我感到诧异,不禁会想:「怎么会拿这种问题来问上师呢?」五花八门的问题,或是与佛法相关,或是与佛法无关,不论是问题本身字面上的意义,或是提问者的背后心态──甚至可能只是希望获得上师的关注,都反映了提问者的烦恼与痛苦。

「上师,我今天在绕塔的时候,被鸟屎滴到了。请问这是什么意思?」

「没有什么意思。」

「上师,你觉得我念咒的时候要不要计数?」

「我觉得你很烦耶!」

仁波切回答完,把电话放回桌上,一如往常,没有特别的表情。我猜想,当弟子有了直接联络上师的方式之后,这种问答可能不计其数,成为一位上师的日常。

「为什么你觉得他的问题很烦?」我问仁波切。

「那些不是真正的问题。」仁波切答。

「什么是真正的问题?」我追问。

「人生重要的问题。跟解脱轮迴有关的问题。跟修行有关的问题。」他说。

仁波切跟我说,如果对方的提问很没意思,也要将话题带回佛法修行的引导。他认为,弟子在佛法知识上涉猎得再多,若无法应用,那也是徒劳无功。学了佛法,重点是要实修。实修的意思,就是要能真正将佛法的思惟应用在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谈吐、自己的行为,消减自己与他人的痛苦,并增长快乐。

「佛陀说过,上师要依照弟子的智慧与能力去说法。给这个人的答覆,不一定适合另外那个人。」仁波切告诉我。

「那刚刚那位被鸟屎滴到的人所问的,可能真的是他的问题啊。」

「他没有真正学佛的动机。我讲再多也是没有用。」

「仁波切,你的弟子背景都不一样,像是贫富不同,他们的烦恼有所不同吗?」

「他们的烦恼一模一样。有钱人烦恼的,跟穷人烦恼的,没有不同。眾生的烦恼,无非就是那些。」

与仁波切的对话,让我思考烦恼痛苦与修行解脱的关系。我问仁波切:「有的人为了要降服烦恼,跑到深山闭关,也有的人说修行应当在红尘,功效更大,哪一种方法更好呢?」

他回覆我,修行应该结合世间法与佛法一起修,不分开来看──即便佛陀,也是从世间的凡夫修证成佛。总归一句:「佛法不离世间觉。」如果有人专程跑到山洞闭关修行,出关之后,为人处事依然处处起烦恼,那也是白忙一场。

「痛苦与快乐,都在自己的心,不是外面的东西,不在于金钱或是声名。学佛的目的,就是要认识自己,找到心的自由。」仁波切说。

「那么仁波切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我问。

「烦恼痛苦都是自己找的。痛苦的人有太多的想要与比较,他们要学会『接受』还有『当下』。」

「我自己不做太远的计画,因为无常,想太多是没有用的,只会有痛苦。我认真地为每一个当下负责,所以踏实且开心。」

仁波切说,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修行人,心里平安快乐,他希望用佛法帮助在痛苦中的眾生,使之生命圆满。对于自己所遭遇的困境,相信都是过去的业力(Karma)使然,凡有不顺遂,当下都是「接受」。因为他对业力因果这个道理有信心,所以透过听闻、思考、实践(闻思修)的方式,让这些道理变成智慧。

「比起是不是一个好的佛教徒,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

「以佛法帮助自己去认识自己。这才重要。」(本文摘自《我不度眾生》一书,联合文学出版)

#修行 #痛苦 #弟子 #意思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