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病毒重症创6年来新高,全国今年累计7例重症中,就有5例为新生儿,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其中4例死亡。疾管署表示,此流行株具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毒力增加,新生儿容易重症、死亡。疾管署紧急召开会议,修正母亲感染肠病毒的「母乳哺喂建议」,由于母乳被证实可能含有肠病毒,当婴儿未满3个月,疑似感染或已染病妈妈,应停止哺喂母乳。

疾管署18、19日召开「重症病例讨论会」和「专家会议」,讨论新生儿肠病毒疫情的医疗处置及防治策略建议。台湾儿科医学会理事彭纯芝说明,过去针对染病母亲是否能哺乳,并无定论,国健署强调母乳能提高婴儿抵抗力,儿科医学会则建议不宜哺喂。由于国外有少数个案,是妈妈感染肠病毒,透过母乳传染给婴幼儿,近期新生儿肠病毒疫情又呈上升趋势,加上新生儿本身抵抗力不足,建议不喂母乳,以降低感染风险。

疾管署副署长罗一钧表示,将依儿科医学会和儿童感染症医学会建议,修正「新生儿肠病毒临床处置建议」,婴儿未满3个月,母亲若疑似感染肠病毒,应停止哺喂母乳,直到疾病康復。

新竹市立马偕儿童医院院长杨俊仁认为,就严格把关、降低新生儿感染风险而言是好的,不过,过去B肝带原妈妈是否能哺喂母乳曾有过争议,最后因为量很少,决议可以哺乳;母乳中实际肠病毒含量是多少?目前没看到相关数据,政府应厘清此部分。

至于国内新生儿肠病毒重症主因,彭纯芝表示,并非母乳感染,而是母亲怀孕末期、约生产前1~2周时感染肠病毒,透过胎盘传染给胎儿,此时胎儿并无抗体,带着肠病毒出生,发病会很猛烈,死亡率特别高。

疾管署指出,经病毒基因序列分析比对,今年流行的伊科病毒11型,已与2018年国内流行株不同,但与2022~2023年欧洲、2024年日本流行株的基因序列相近,显示国内疫情是由欧洲、日本等国际疫情扩散而来。

疾管署提醒,流行期间,孕产妇和新生儿应尽可能减少外界接触,降低遭传染机会,出现症状尽早就医,以利早期警觉诊治介入。

#喂母乳 #哺喂 #母乳 #疾管署 #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