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中,「新创」已是国家竞争力与产业转型的枢纽,而其关键莫过于「资金」。政府虽不断推动新创政策,从税制优惠到基金设立,宛如建立一座座「新水库」;然而,制度面若存在阻塞「旧水管」,资金就无法顺畅流入新创者手中。因此,除了大兴土木建「新水库」,或可思考:是否也该好好维修这些「旧水管」?本文提出四项观点:
一、资金是新创命脉
根据美国新创资料库CB Insights报告,「资金耗尽」为新创倒闭首因,占比达38%。即使创业者具备优秀技术,若资金断链,富有潜力的构想也就无法落地。资金不仅关乎新创生存,更影响能否取得先机、扩张成长与持续研发。若制度无法确保资金「及时、适量、稳定」进入新创者手中,扶植创新的政策效果恐有折扣。
二、政府建构资金新水库
政府对新创的支持,反映在《产业创新条例》的持续修法。从研发支出抵减、创业投资抵减、加速折旧等优惠措施,到扩大「重点创新事业投资抵减」适用产业,涵盖文创、绿能、智慧机械、生技医疗等具潜力领域,显示政府积极打造完整的新创生态系,以储备更多的新创资源。
三、制度旧水管尚可改进
制度方向积极,但在法规细节上却仍有「旧水管」影响资金流动之虞。例如《金控法》有关防止金控公司过度控制未上市企业,规定「金控及其子公司对单一未上市柜公司之持股,不得逾15%」。惟为兼顾鼓励新创,允许「仅金控创投子公司参与投资」且金额未逾一定标准,得不受15%持股限制。
初期标准为未逾5,000万元,尔后因应政策推动,陆续放宽至投资「文创产业」与「五加二产业」时,金额提高至1亿5,000万元。
「逐案放宽」有其政策美意,却也有稳定性与公平性的疑虑。由于各类新创均有其价值,自不宜独厚特定领域,而应一体适用,不致其余领域向隅。
四、分类模糊恐流于主观,可统一放宽限额
「五加二产业」加计「文创产业」,其范围几乎涵盖所有新创类型,且难以明确划界。例如,藉由游戏互动的共享平台,是文创或是循环产业?若需由主管机关个别判断,恐将衍生行政资源负担与法规适用不确定风险。因此,既然政策目标在于「鼓励新创」与「提升投资」,与其依产业区分,不如回归本质,全面提高金控创投不受持股限制的额度,由现行5,000万元提升至1亿5,000万元。如此,不仅能避免分类模糊的问题,也更符合政策普惠精神。
据此,疏通旧水管,能先让资金活水更畅通。新创政策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建构多少新基金、新机制(建新水库),亦取决于政策资源能否真正送达(修旧水管)。若法规在资金挹注过程中设下差异门槛,即便政策方向再正确、资金池再庞大,也将使效益受限。
因此,建议政府在推动金控公司参与新创投资时,可思考「创投子公司投资单一未上市柜公司不受持股限制」之金额,统一提高至1亿5000万元,同时不再区分产业。如此,兼顾金融监理与创新扶植双目标,让资金活水「流得出来」、「流得进去」、「流得够久」,促成台湾新创产业的健康发展。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