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总统原计画8月经美国停留纽约与达拉斯,继而访问巴拉圭、瓜地马拉与贝里斯等拉丁美洲邦交国,展开重要的友谊与政策交流。但在得知华府拒绝过境签注后,宣布延后整趟行程,并以国内南部风灾復建与双边关税谈判为由,取消美国停留,整体赴拉美访程另行安排。
首先,美国自1979年与我国断交后,双方以「过境外交」维持非官方关系。总统或前领袖的短暂过境,虽不具正式外交承认,却可象徵美方对台北的支持,并提供私下与国会、智库与侨界交流的机会。
如同此次出访过境期间,按惯例将安排与主要智库及国会议员的座谈,以推动台海地区安全合作。同时,也能利用过境机会,拜会参眾两院支持台湾的议员及侨团领袖,透过非正式管道巩固政策声援。
儘管过境被拒,理论上仍可经由欧洲(如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或中东(如杜拜)等航空枢纽前往拉美,但实务上需考量到两点:其一,签证与后勤负担。申根区虽有过境免签规定,但实务上常有例外导致旅客被拒登机;阿联酋过境签证则需住宿与机票证明,平均处理时间约3至5工作天,航空公司代办甚至可能延长至5至7天,恐影响时程;其二,航程与行程紧凑度。绕道路线将飞行时间延长至8至12小时,增加旅程不确定性,且对多国行程的首脑访问行程安排造成压力。
再者,赖总统此行的重点在于访问拉美的邦交国。这些国家在安排元首访问时,需确立确切的抵达与离境时间。如果过境美国突遭取消,台北需紧急与当地政府及驻地大使馆重新磋商,甚至可能出现接待错配或时程衝突,进而损及我国的外交信誉与邦交友谊。
此外,除了时间与后勤挑战外,安全与资讯管理也是一大考验。因元首出访需高度保密以确保安全,过度封闭的资讯,可能引发外界对访程路线、会面对象与安全规画等的不必要揣测。一旦不实传言透过媒体或社群网路扩散,不仅将干扰双方安全部署,也可能诱发不必要的政治风波。
被拒过境的决定,又不免让疑美论者质疑,这可能是川普政府为争取美中峰会或经贸谈判,而向北京释出的让步信号。这也凸显出过境权并非理所当然,而是在美中大国角力中易成筹码,提醒台北必须谋求更多元的外交管道与预案。
一次短暂的过境申请,不仅牵动航线安排,更涉及外交象徵、政策对接、安保部署与邦交国协调等多重层面。未来我国应在维持与美国过境外交的同时,积极开发他国过境选择,并完善行前协调与资讯透明,才能在美中竞争中,保持更高的灵活性与主动权。唯有打破过境筹码的单一依赖,才能真正化解外交隐忧。(作者为国际智库研究员)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