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政治局是大陆权力核心,6月间审议《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海内外舆论赋予各式各样的解读与联想,其中不乏集权或削权这类宫斗剧本,若探究其条文纲目并瞭解其脉络和影响,当知其目的是为提升决策品质、厘清党政分工,是中共再一次的自我改革。

提升决策品质 党政分工

此一条例是经过多年的规画,按部就班完成的党内立规,并非仓促提出。首先是2020年9月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授权设立「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负责相关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接着2023年4月发布《党内法规制定工作规画纲要(2023-2027年)》,提出「研究制定《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

政治局审议的《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已列入2年前提出的党内法规制定规画。此次审议《条例》新闻稿中提及「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16字,和2020年时《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的表述一致,可见《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从酝酿、规画、起草到审议,横跨二十大前后5年,自然代表中共的集体意志,也可印证大陆高层政治的稳定。

另一个事例也佐证相关猜测并不可靠。今年初大陆编制「十五五」规画时,提出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海外若干舆论解读「向胡温时代回头」。其实2020年9月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第23条明白写出,「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说明这组概念多年沿用,并无特殊意义。

若务实观察《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应能解读出大陆领导层有意厘清党政关系的思路。所谓「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并非新生事物,而是中共从延安时代延续至今,以「小组」、「委员会」制度处理问题的惯性,决策协调机构的核心任务是处理党政关系,也就是「决策与执行」的关系。

改革开放后,中共高层反思文革教训,提出「党政分开」原则,撤销政法委、取消政府的党组,但1989年后恢復设立。习近平上任后,面对当时「九龙治水、各管一摊」的局面,决定强化小组和委员会的功能和权威,并亲自担任组长或主任,主导议程。习的强势领导下,大陆民间出现「南北院之争」的耳语。

推动内外监督 稳定体制

依照政治局审议条例时,对决策议事协调机构提出「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的定位,及「统筹不代替、到位不越位」的原则,说明中共高层已意识到,作为党内机构的小组和委员会,必须与国务院等行政系统改善分工,要抓大放小、统筹协调,而非越俎代庖、以党代政。

大陆高层这次自我改革,源于10余年来3个领域的施政经验:一是房地产从狂飙到严管,再到急速下坠、触底后却未能反弹,经研究认为可能与「党」的财经委员会和「政」的住房、金融管理机构的不协调有关;二是防疫政策从封城到动态清零再到放开,民间对各级政府封控「层层加码」有很大怨气,高层认为有检讨党政决策制度的必要;三是美中关系已超出外交、军事层面,商务、经贸、科技等多部门的协调日益重要,现有涉外决策协调体系必须更完善。

两岸制度不同,但文化同源,政治文化也颇为接近,可以相互参考对方经验。首先,落实「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体制外对权力的制衡与监督不可或缺。所谓体制外,并非专指反对势力,包括体制外舆论、民间团体、社区意见领袖、专业杰出人士等,须有一套由下而上、开放、双向的意见表达与回应制度。

中共自许有自我改革能力,因而能生生不息,制度改革只有进行式,没有完成式,没有最好,只有相对较好。大陆已进入改革的深水区,这一波自我改革,既要维持既有高效能的决策,又要满足内外部蜂拥而至的各种新挑战,需要勇于突破天花板,吸纳体制外力量共同推动,实现自我监督与外部监督的结合,让制度稳定而富有活力。

#决策 #大陆 #机构 #工作条例 #决策议事协调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