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院长蔡宏营 小檔案
国研院长蔡宏营 小檔案

国研院今年完成变更英文名称,6月底还首度集合全院举办家庭日活动,院长蔡宏营鼓励同仁,「这是提醒我们是彼此靠近、互相支援的团队」。接任满一年,对蔡宏营来说,「团结、认同、擦亮价值」成了国研院更重要,也更需要的DNA。

国研院原本英文名为「National Applied Research Laboratories」(NARlabs),这次更名改为「National Institutes of AppliedResearch」(NIAR),辖下两中心也一併转型,其中,国家生物模式中心原本是大家较熟知的国家实验动物中心;台湾仪器科技研究中心更名为国家仪器科技研究中心。但与其说是更名,代表的意义更像「正名」,凸显出国研院政策角色与歷史传承。

什么机缘下做了这样的决策?蔡宏营透露,去年8月接下院长后,9月即与国科会主委暨国研院董事长吴诚文一起出国谈学研合作,因有感过往英文名称让外国人不容易理解,英文名称的实验室(laboratory),但辖下单位却有「院所(institute)」,代表国科会与国外单位谈合作,避免被误解为「小」单位,加上各单位也成长茁壮,认为「这是个时机点」。

另一个原因,从国研院歷史谈起。国研院过去最多曾有11个单位,而后经过转型、变革、整併,即使单位数变少,但人没有减少,规模还继续成长。如半导体研究中心是由晶片系统设计中心(CIC)与奈米元件实验室(NDL)合併;国仪中心曾是国科会在清大成立科学资料及仪器中心,后改为精密仪器发展中心,法人化后更名仪器科技研究中心。

蔡宏营解释,过往各中心比较独立,有些单位先成立,甚至50年了,相比国研院成立也才22年,但既然都在同一条船上,就得共同面对很多新挑战与问题。

他直言,过去的歷史传承没有连结,有些公务单位属性是「认真工作」,但任何组织运作其实要思考「这样做会不会更好?」。他开玩笑说,虽然像是中央集权,可是实际上是让大家更有认同感,有一起努力的感觉。

「变是永远的不变」,蔡宏营说,任何单位改变现状一定会有大家习于维持状态的声音,「大家都习惯每天坐同一班公车」,但他不认为这是阻力,反而获得更多支持,且陈述更名原因,大家也意识到,在国际合作与互动上,正确的英文名称能更贴近组织价值。

况且更名后名称是「国家级」,同仁也觉得受到肯定,如仪器科技研究中心改为国家仪器科技研究中心,实验动物中心也转型国家生物模式中心,让外界知道研究不只动物,还有其他重要领域。

对于未来愿景,蔡宏营幽默说自己「读」过「建构研发平台、支援学术研究、推动前瞻科技、培育科技人才」四大任务,但思考国研院的角色,因为是国科会旗下最大法人机构,相对于公部门限制较多,法人机构能较有弹性做更前瞻的事。

从「老板」是国科会来看,最重要的是国家科技政策推动,第二是协助学界,引导学界研究议题等,这两个是天生的,是组织存在必然要做的议题。

第三则是让科研成果能「乘势而起」。近年台湾的科技愈来愈受到全世界重视,像拜台积电与台湾半导体之赐,国际间知道台湾科技成果、价值,更要积极互动,争取话语权。

他举例,像是能在国际重要组织如IEEE上发言,台湾地位就会被看到,对应到研究合作上也可以「如虎添翼」互动。此外,与国际知名顶尖的大专院校在研究、人才的合作也很重要,都是国研院可以拓展的方向。盼能「呈现各中心价值,扮演学研台湾队领导角色,共创科技无国界」。

#重要 #国科会 #国研院 #更名 #蔡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