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卷」积重难解,而经济内卷,不单只是我们所看到的表层结构、现象或结果,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闭锁循环所构成。它是由政策无序的资金补贴、企业蜂拥抢机会投资、产能过剩、低价竞争、获利过低、企业倒闭,导致失业率增加、消费信心及消费力减弱等主要环节所组成的恶性循环。
这些问题背后的因素层层相迭,各自产生出不同的内卷现象,以致无法凭藉单一目标政策就能使恶性循环改善。此外,处理这些环节还必须厘清其存在因素的时间先后次序、需求因素及市场性质等问题。
简言之,中国内卷可概分为生产供应端的内卷和零售消费端的内卷,两者是极为不同的问题成因,解决方式必然不同,但不可避免的是必须考量宏观经济的面向。
针对内卷的应对,中共20大以来确实在法制面与政策面努力,并在三中全会试图透过法律制定以营造正常的市场竞争,如《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修订与颁布。可惜并未对症下药,仍存在执行疑虑与模糊空间。
作为统筹国家发展规画的中共发改委,则于今年首次显示出一信号,拟于未来「十五五规画」全文中提及「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有序竞争」。「营商环境」向来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要角,也是影响企业营商的重要因素,为呼应中共「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的政策背景,这些政策方向值得关注中共有何实际具体的举措,否则恐流于文字论述。
此外,中共推出各种社会福利面向的配套措施,如「强制社保」。中共欲透过强制力保障工作人力生活,以求降低失业衝击和增进消费信心,藉此弥补养老金的财政支出。不过从另外的角度来看,社保政策趋严,确实能弥补就业保障、减少财政开支,并将企业汰弱留强、间接减少产能过剩,但短期恐导致人力成本占比偏高的中小企业面临较大成本压力,失业问题将更严峻。因此,加大强制社福政策是否能成为稳定社会的力量,恐怕还需观察,甚至有造成政策短空的可能。
近年,中共经济政策主轴侧重「产能改革」,尤其是引导落后产能的企业转型或退场。在上世纪末的纺织业、煤炭业及传统重工业,以及近10年的面板业、太阳能板、新能源材料、电动车等,都曾先后歷经「淘汰过剩(落后)产能」的年代。然而侧重「产能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带来的经济成果却不明显。甚至在中国人民银行宽松货币政策及特殊财政政策支持下,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企业环境生态,国企与民企相互竞争的背后是不当政企利益挂勾,且造成政商贪腐现象。
「落后产能企业退出」与前述之「强制社保」可能共同导致失业危机,未来短期内,很有可能出现PPI指数回稳,但CPI仍低迷的交叉现象。这并不意味市场已成功摆脱困境,反而表示中共仍需耐心等待长期的结构调整。
综上,吾人乐见中国展现改革的决心与规画,但遗憾仍未见具体落实在政经体制的改革。中共应当反思,为何自由市场制度国家极少出现经济内卷困境,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近30年来出现至少三波,且一直存在下一次经济内卷的风险?这不仅非中国经济发展之福,更是全球经贸不稳定的关键因素。
此外,中共也应当了解,政策落实与执行,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配合亦重中之重,不应只有政治宣示讲话,而要有细致缜密的政策安排,并直接落实面对产业问题核心,方能缓解当前经济窘境。(作者为台湾产经建研社理事长)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