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的老房子,是父亲一辈子打拚的成果。父亲过世后,留下母亲与两个儿子,大儿子沉迷赌博,欠下大笔债务;而父亲生前已经替大儿子还了数百万债务,小儿子则努力工作照顾家庭。父亲过世后,母亲收到一封政府继承通知书,上面载明如何申报遗产税与不动产继承登记流程指引,于是母亲决定照政府的SOP走,为了不让大儿子的债主盯上这栋价值1,200万的房子,办理「分割继承」,把大儿子的份额直接排除,只由母亲和小儿子协议分割继承。

没想到,半年后,银行诉状递进法院,引用《民法》第244条撤销该协议,主张吴家「侵害债权」,要求撤销登记。最后,法院判决银行胜诉,大儿子仍拿回他的三分之一产权(价值400万),银行立刻声请查封拍卖。母亲崩溃痛哭:「我们只是照政府教的做,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原来,政府提供的SOP只教他们「怎么填表格」,却没告诉他们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

SOP只教「步骤」,不教「风险」地政事务所的表格教你「如何办理继承」,但不会提醒,分割继承、抛弃继承、遗嘱继承等等的法律后果。国税局的税务指南教你「计算遗产税」,但不会主动告知有许多「合法节税的申报方式」,有可能白缴税甚至于遭受罚款。

有钱人会找地政士、会计师、律师,避开法律地雷;弱势家庭为了省几万块专业办理费用,反而赔掉数百万资产。案例中的林家:若当初花2万元谘询律师,可能用「抛弃继承」保住房子,而不是白白损失400万元。政府提供「流程指引」,却不提供「风险指引」,资讯不对等,让弱势更弱势,让弱势者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踏入法律雷区,以为「照SOP做就没问题」。现实是,法律程序的「简化」不等于法律风险的「消失」,一个小疏漏,可能让全家陷入财务危机。这些没写在SOP里的风险,往往在事后爆发,让民眾付出远高于专业服务费的代价。

首先别把「法律」当「DIY手册」,若遗产中公司股票多,找会计师(避免税务申报错误),有遗嘱、特留分、归扣等等的分配纠纷,找律师谘询(确保遗产分配合法),遗产多为不动产为主找地政士谘询(避开税务及登记地雷),就像生病不会自己乱吃药,遗产处理也该找专业评估!

「简政便民」的初衷是好的,但若只提供「半套资讯」,反而加剧社会不公。真正的便民,应是让民眾在「知情」的情况下选择是否自行办理,而非让他们误以为「照SOP做就万无一失」。政府该做的,不是只给「填表教学」,而是明确警告:「自行办理可能有哪些风险?」否则,所谓的「便民服务」,不过是让弱势者「自求多福」的残酷游戏。

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动「简政便民」,各机关纷纷提供「如何自己办」的指引,从遗产继承报税到不动产登记,看似让民眾省下地政士、律师费用,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当政府只教民眾「怎么填表格」,却没告诉他们「填错的后果」时,这些SOP反而可能成为压垮弱势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SOP #弱势 #风险 #政府 #大儿子